“左手扶壺,右手執杯,茶湯紅濃透亮,茶香混著山風漫過校園?!痹趶V西蒼梧縣六堡鎮中心校的“童心茶韻”課堂上,學生們正在專心致志地學習茶藝。近年來,梧州市教育局立足地方特色,將六堡茶文化傳承與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文化育人+產業賦能”的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課程浸潤:讓鄉土文化扎根課堂土壤
作為梧州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六堡茶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基因。梧州市教育局以“文化傳承筑基鄉村振興”為核心理念,推動六堡茶走進中小學課堂,構建起覆蓋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的特色課程體系。
依托“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的地域優勢,蒼梧縣六堡鎮中心校教師吳海蓮歷時三年打磨“童心茶韻”校本課程,將茶藝、茶禮、茶道與語文、美術、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學校打造的“茗師育苗”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種茶、管茶、采茶、制茶的全過程體驗中,把課本知識轉化為沾滿泥土的實踐技能。該校因此獲評廣西未成年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入選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案例。
龍圩第一實驗小學創新構建“專業培訓—教師傳授—家校共育”茶文化傳承體系,在課后服務中開設系列茶藝課程,通過聘請專業茶藝師培訓教師、開展常態化教學、家長參與親子茶禮活動等方式,形成“一戶懂茶、全村傳習”的文化輻射效應,讓茶香從校園延伸至農家院落。
梧州職業學院則打破校園邊界,依托鄉村產業振興學院,將六堡茶元素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院開設茶藝選修課、建設非遺技藝工坊,聯合茶企開發“茶旅融合”“六堡茶創意飲品開發”等特色課程,著力培養既掌握傳統技藝又具備市場思維的復合型人才,為鄉村產業發展儲備后備力量。
協同共育:構建政校企聯動的傳承生態
鄉村振興需要產業與文化雙輪驅動。梧州市以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為紐帶,創新組建“六堡茶產教聯合體”,聯動10個政府部門、14所大中專院校(覆蓋在校生6萬余人)、14家龍頭茶企,構建起“政校企共融共建”的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機制。
在這一機制推動下,當地企業主動開放茶園、茶廠作為實踐教育基地,一年來接待800余名學生開展研學實踐。學生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歷茶葉采摘、殺青、揉捻、渥堆等傳統工藝環節,在實踐中觸摸非遺技藝的溫度。
院校與茶企深度開展課程共建、師資共享。梧州職業學院與廣西三鶴茶業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六堡茶加工技術”“茶藝服務與管理”等核心課程,邀請六堡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帶徒傳藝。梧州二職、蒼梧中專因此獲評自治區茶文化傳承重點校,通過“1+X”證書制度試點,推動茶藝師、評茶員等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為返鄉創業就業奠定基礎。
政府層面則推動“六堡茶產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落地見效,將文化傳承納入鄉村振興考核體系,完善經費保障與政策支持。通過設立專項經費、優化師資培訓機制、搭建展示交流平臺等舉措,為學校開展特色教育、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解除后顧之憂,形成“學校敢投入、企業愿參與、學生能受益”的良性循環。
賦能振興:釋放文化育人的產業動能
梧州職業學院2023屆畢業生小李回到六堡鎮創辦電商工作室,運用在校習得的茶葉營銷知識,幫助村民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茶葉,實現了“學得一身技,帶富一村人”的理想。
一片茶葉串起校園、鄉村與市場,在文化傳承中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梧州市各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六堡茶煥發新活力。文化路小學舉辦“茶韻飄香傳文化”主題活動,學生演繹采茶舞、吟誦《傳頌六堡茶》,讓“茶山書院”的歷史底蘊在校園重現;梧州職業學院打造六堡茶文化博物館,學生講解員成為鄉村旅游的“文化名片”,年均接待訪客逾萬人次,推動茶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互聯網+茶文化”教學模式催生創新成果。蒼梧縣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為家鄉茶葉設計的“茶韻六堡”系列包裝,深受群眾喜愛;梧州高中學生拍攝的六堡茶制作技藝短視頻,在短視頻平臺累計播放量超300萬次,助力鄉土特產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彰顯了文化傳承對產業發展的強勁帶動作用。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