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市厚德學校的學生們在上武術課。壽光市教體局供圖
編者按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錨定了清晰方向。本期聚焦強師、提質主題,選取兩個案例作為觀察樣本,為各地提供可參考借鑒的實踐路徑,也期待更多地區分享和參與,凝聚起全社會關心支持教師隊伍建設的共識與合力。
區域簡況
山東濰坊壽光市位于渤海萊州灣南畔,轄14處鎮街、1個省級高新區,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市、全國幼兒教育先進市、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壽光市現有大中小學校及幼兒園282所,在校生22萬余人,在編教師1.2萬余人。
近年來,山東濰坊壽光市緊跟教育發展時代步伐,立足群眾對教育的新需求,瞄準教育發展難點堵點,大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攻克制約發展的矛盾難題,辦成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要事,為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探尋了一條嶄新路徑,實現了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愿景。
強師鑄魂
為隊伍“蓄力賦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來,壽光從體制高度強師優師,通過完善“引培用管”全鏈條機制,優化師資結構、提升德能素養、激發工作潛能,打造出一支順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師資配備拓寬渠道。拓寬招聘渠道,近3年新招聘950名包括省部屬公費師范生在內的優秀畢業生。在政府購買教學服務的基礎上,探索實施全學段師資共享機制,通過跨校競聘、階段性支教等,內部挖潛師資,確保人盡其用。提升聘用制教師工資,探索實施跨縣域對調,近百名教師回到家鄉,教師隊伍更加穩定、更具活力。
師德建設扎實有效。大力開展師德師風“百日提升行動”,多頻次開展警示教育,用實作風曝光臺,重心向內糾治矛盾問題,全面營造風清氣正的生態。去年立項推進45項學區學校攻堅突破事項、50項局機關創先爭優事項,完善重點工作閉環督辦機制,以過硬作風賽擔當、比干勁,打造主動作為、事爭一流的教育生態。
業務培養多點發力。大力鍛造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名教研員四支隊伍。加大農村校干部教師到優質校掛職鍛煉力度,舉辦教師技能“大比武”。城區與鎮街校園長實施結對幫扶,實現城鄉教育“同提升”。構建七大城鄉教研聯盟,持續推進“城鄉—學區—校本—年級”四級教研體系,強化業務指導,一批批優秀校長、教師脫穎而出。
擴容提質
讓學校“抱團發展”
壽光牢牢把握“公平+優質”主旋律,以空前力度迎難而上破局開新,實現了教育布局“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資源優化實現突破。直面新生入學最高峰,超前謀劃,采取“社會投資+政府租賃+公辦管理”模式,動員4家企業投資近20億元,新建5所城區學校,新增優質學位11250個,破解了最難“入學年”。8條學校周邊配套道路同步順利通車,一所所高標準的新學校成為壽光城區新地標。同時,建成投用7所城區幼兒園,改造提升12所薄弱學校,惠及中小學生2萬多名,教育資源全面擴容提質。
學校轉型實現突破。針對3所義務教育學校“民轉公”任務,壽光市委、市政府組織反復論證、精準施策,全面推進“教師自主聘用、學校自主管理、運營經費包干”辦法,引進第三方培訓機構,精準化解了“師資從哪來、隊伍怎么管”等難題,如期完成“民轉公”任務,又保證了辦學品質。
一體發展實現突破。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難題,整合撤并化龍鎮辛店小學、古城初中等7所鄉村學校,以城區學校幫扶鎮街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幫扶鄉村小學模式,全力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羊口、侯鎮、稻田被確定為教育強鎮筑基省級試點,臺頭、紀臺、上口被確定為市級試點,鎮域教育發展更加優質均衡。采取結對共建、名校托管等辦法,城區優質學校與鎮街鄉村學校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讓城鄉學生共享高質量教育成果。
暖心惠民
讓服務加碼升溫
教育,一頭連著民族復興“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小幸福”。壽光聚焦群眾滿意,著眼實事小事關鍵事,著力構建黨委政府重視、部門企業支持、校家社協同的教育新格局。
聚焦關鍵小事。實施學生“吃住行學”十大行動,學校食堂大宗物資統一招標采購,確定午餐“一葷兩素一湯一水果”最低標準,建立公開晾曬、抽查嘗餐、家長點評等機制,實打實推動膳食品質提升。積極挖潛閑置資源,推動超90%的學校實現“一生一床位”,學生睡眠保障做法全省領先,得到央視推介。吃得健康營養,住得舒適愉悅,行得方便安全,學得開心精彩,莘莘學子在美麗校園里茁壯成長。
聚焦全面發展。成立教育發展集團,統籌社會資源服務教育發展。在世紀學校、羊口新區小學成功開設游泳課程的基礎上,探索利用第三方進校園模式推動游泳館建設,建成投用8大學校游泳館和5大體育館。關停無證校外培訓機構2家,停業整頓6家,將校外培訓機構納入平臺管理,構建了更加良性的教育服務保障機制。
聚焦校家社共育。將教育惠民作為拉近校家社距離的基礎性工作,設立33個惠民服務大網格、151個二級網格,制定24條措施化解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借智慧校園平臺開通“校長熱線”,讓家長訴求直傳校管理層,處理時效大大提升。按“四有”標準設54處“家長接送區”,干部輪值現場辦理群眾訴求,打造“一體化惠民窗口”,推動學校“小教育”邁向校家社共建共融的“大教育”。
(作者系山東省壽光市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