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老師通過30年持之以恒的實驗與改革,創立了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積極探索并遵循兒童的認知和成長規律,充分調動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掘教材中蘊含的社會生活經驗,并且通過多種方式,特別是注重帶領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不斷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生動而有效率,使兒童的成長更加健康全面。這是對以抽象化的課本知識傳授為中心,以封閉的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力突破,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成果。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作出決定,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中央領導對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要求主要指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也是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教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就要突破以往教育中重抽象知識傳授、封閉的課堂與社會生活相隔離、教育使學生疏遠實踐、脫離社會的現狀,讓教育教學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讓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沒有這樣的突破和轉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有效培養和提高的。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在課堂教學、學校教育與自然、社會和兒童生活之間架起橋梁,激發兒童學習興趣,提高教育和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取得了很好效果。這對我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很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李吉林老師的成功給我們帶來很大啟示。李吉林老師無論是教學實踐還是科學研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對教育事業和社會作出了很大貢獻。李吉林老師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家,是江蘇基礎教育領域里教育家的優秀代表。李吉林老師無疑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她的成功卻來之不易。她50余年堅守在小學教育崗位上,一直在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辛勤耕耘。她在20多年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選準了一個課題,又用30年的時間孜孜不倦進行研究和探索,不放棄,不見異思遷,不斷深入提高,終于登攀到一個輝煌高度。她50年來,勤于學習,勤于鉆研,向中外教育大師學,向其他學科的專家學,向同行學,向學生學,精益多師,終于自成一家。她50余年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至今仍然童心不泯,與兒童少年教學相長、魚水交融。在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成功的后面,我們感受到別樣的“情”和“境”。“情”是她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之情,對兒童和學生的摯愛之情;“境”是她“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和不斷進取、永攀高峰的精神境界。有了這樣一種“情”與“境”,才有此“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努力,也才有她“驀然回首”一般燦爛光明的成功景象。李吉林老師的成功之道值得我們學習,尤其值得基礎教育領域里正在向教育家高峰攀登的后來者學習。
從李吉林老師的成長之路,我們想到了教師教育。李吉林老師成長為名師、教育家,教師教育功不可沒。李吉林老師早年就讀于有百余年辦學歷史的著名的南通師范,受過多位名師的教育與熏陶。而她50年來,一直堅守的小學教育基地正是南通師范的附屬小學。這所學校的教師絕大多數是南通師范的優秀畢業生。師范學校與附屬小學教學科研緊密聯系,互相促進。李吉林老師和她的團隊從南通師范學校得到許多指導和支持。同時,南通的高等師范院校以及江蘇、上海乃至全國的一些高水平的高等師范院校的專家都一直關注著李吉林老師的實驗與改革,為李吉林老師和她的團隊的成長發展,為情境教育實踐研究的深化和提高,給予了熱情關心和支持。李吉林老師的成長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高水平的師范教育對發展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造就基礎教育名師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王 湛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江蘇省原副省長)
《中國教師報》2018年06月06日第1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