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家孩子的數學,家長們可謂是操碎了心:
補課、報班、請家教;
背書、刷題,搞測試;
但往往是越忙孩子成績越差,興趣越弱,有時候甚至讓孩子討厭數學。
而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從教科書到老師的教學方法,99% 的內容都是也都是對數字的操作上,比如加減乘除。但就連加減乘除的概念都沒有做到讓孩子真正理解,而只是讓他們機械地當成一套流程來操作,以期熟能生巧。
這種把孩子當成機器的行為,既培養不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又很難提高孩子的學生成績。哪怕一二年級成績還不錯,但一到三年級成績就直線下滑。
很多專家把這個現象叫做“三年級效應”,就是孩子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到了三年級終于暴露出基礎差等等的問題。家長們匆匆忙忙送孩子走上艱難的數學之旅時,大概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心理感受,更無從談什么興趣激發、培養和發展了。
想要避免“三年級效應”其實不難,首先要放下對數學科目“速效”、“速成”的執念,一步一個腳印,給孩子做好科學的數學啟蒙。
那么什么才是科學的數學啟蒙呢?
數理思維,最重要的在生活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學習是從孩子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從三維立體的真實場景出發的。最鮮活的場景,當然就是“玩”啦!所以說,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
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夠讓一個孩子自愿自覺地去追求數學這門如此枯燥的學科,培養孩子的數理思維能力。
比如包餃子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數餃子的個數,就是對“量”的概念的認識,而能夠知道誰包的餃子多,就是對量的比較,比較能夠強化對“量”更加深入地認識。
數理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中各種規律的探索和把握。一個孩子具有較強的數學思維,將會對各種現象背后的規律有感知。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會不斷去發現:這事兒有規律嗎?那事兒有規律嗎?經常這樣去思考,數學思維也能逐步形成和強化。
媽媽才是開啟數理思維的第一人
在生活中,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都是媽媽,媽媽也最能夠把握一切日常生活的機會來建立許多概念,擴展腦力智慧。
比如兒童數學教育工程師孫路弘就在《媽媽教的數學》中分享很多兒時媽媽在生活中教他學數學的故事。
孫路弘于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畢業,曾在北京著名的實驗中學任數學老師,擔任中國第一個小學奧數課外輔導班班主任,因數學教學方法得當被公派至澳大利亞交流。他的數學啟蒙方法也深受媽媽們的歡迎,他在書中也提到,這一切最感謝的都是他的媽媽。
這讓很多媽媽都不禁好奇,他的媽媽是如何做到的呢?普通媽媽既沒有數學基礎,也沒又專業的教法,也能做好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嗎?
7月28日20:30,湛廬文化誠邀兒童數學教育工程師孫路弘,與我們分享如何讓家庭成為孩子數理思維的能量場,掌握正確的數學啟蒙方式。
直播預告:
主題:
如何讓家庭成為孩子數學思維的能量場暨《好媽媽這樣教數學》新書發布會
嘉賓:
孫路弘,兒童數學教育工程師;
北師大數學科班出身,專項兒童數學智力啟蒙,曾任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數學老師。
另外他擅長從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入手,幫助孩子調整智力結構、塑造思維形態,解讀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大腦和認知變化。
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授課,開設課程從幼兒園、小學生數學啟蒙到家長育兒心理學,受到家長信賴追捧。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