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的按下暫停鍵,有的甚至倒下了,有的已經渡過難關,還有的仍在咬牙堅持。疫情之下,眾多創業者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而同樣面臨考驗的,還有那些投身創業大潮的海歸創業者。
留學人員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也是創新創業大潮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為幫助海外留學人員更好地回國創新創業,自2006年首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簡稱“春暉杯”大賽)舉辦以來,每屆大賽在報名階段都會組織在線訪談活動,為有意創業的留學人員答疑釋惑、分享經驗。6月13日,在第十五屆“春暉杯”大賽在線訪談活動上,參加視頻連線的多位海外留學人員表示,雖然疫情帶來了種種困難,但他們回國創新創業的意愿依然強烈。國內在抗擊疫情中體現出的眾志成城、取得的巨大成績都鼓舞和激勵著他們,讓他們更清楚地看到祖國的強大實力與廣闊天地。他們希望自己的創業項目能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用學到的知識技術為祖國和家鄉的建設出力。
疫情是一場考驗,也是優秀創業者的搖籃。對于海歸創業者而言,既要學會在危難中尋找生機,也要學會頂住壓力匍匐前行,更要在疫情危機的挑戰中反思。
“危”中有“機”
受疫情影響,一季度國內住宿、餐飲、航空、旅游等行業的收入均遭遇斷崖式下跌,春運期間我國交運行業情況也較為暗淡。2月12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餐飲業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疫情期間93%的餐飲企業關閉門店,78%的餐飲企業營收損失達到100%以上。春節假期期間,餐飲行業零售額損失了5000億元左右。
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創業計劃,也為創業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初次創業的留學人員該如何應對這一變局?創業者又該如何化“危”為“機”?北京大學留學人員創業園總經理陳暢認為,疫情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創業者應樂觀看待,無需過于悲觀。北大留創園與北大科技園、海淀區中關村統計的一季度企業發展面臨情況數據顯示,在調研的417家企業中,61%的企業預期今年營收上漲,只有23%的企業認為營收將出現下滑趨勢,這一結果出乎人們意料。疫情帶來的交付延遲和市場政企客戶需求被抑制,是導致企業收入下滑的兩個重要因素,但其實際與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基本面沒有關聯,隨著疫情減緩,社會生產逐步恢復正常,以及更多的應對手段出現,這兩種情況也將得到逐步改善。
疫情之下,人們的工作、生活及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線上購物、線上辦公、線上醫療等線上模式逐漸被人們接受并習慣,這也使“在線行業”迎來發展良機。疫情期間,教育OMO(Online-Merge-Offline)概念成為今年教育行業的熱點共識,教育行業已開始從人才驅動轉向人才和技術雙驅動模式。在眾多線下教育培訓機構紛紛關停、延期授課之際,各類線上課程產品紛紛上線,無形中催生了教育OMO模式進一步發展。大部分線上教育都采用人工智能手段進行驅動,線上線下的融合模式已完全讓教育行業開始重新洗牌,產業智能化將是未來趨勢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科技企業孵化器執行總經理王曉薇認為,除了產業智能化,2020年的商業趨勢還將集中在科技產業化、消費兩極化、個體IP化、直播商業化等4個方面。
一場疫情使全國上下對公共衛生、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的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相關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在國內疫情暴發初期,口罩等物資十分緊缺。因為制造口罩熔噴布的核心模具熔噴板起初壽命只有一天,需每天一換,不僅成本較高也影響連續生產。某企業便采用物理氣相沉積法制作涂層,經過此工藝處理后的熔噴板壽命可以延長7到30天,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另一家專注芯片制造的企業,用自產芯片設計了一款額溫計并申請了二級醫療資質,成為了國家抗疫物資的供應商,2月的訂單就已超過2019年全年的銷量。所以“危”與“機”是相對的,很多時候需要早期的積累。正如天使百人會創始合伙人周洛宏所說,只有在創業路上扎扎實實地去做了,才有可能讓“危”變成“機”,在變局中逆勢成長。
寒冬與春天
創業路上本就荊棘遍地,創業者隨時可能面臨突發危機。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對國內的創業環境和投融資情況了解不足,缺乏創業經驗,資金缺乏、定位偏差、團隊矛盾等都有可能造成創業失敗。中國北京(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企業發展部總監白玉認為,要降低創業風險提高成功率,一是要專注,要找得準、扎得深、做得透;二是要擺正心態,海歸上岸后,要盡快與環境磨合,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樂觀面對失敗和挫折;三是要有團隊意識,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要學會合作,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和優勢;四是學會放手,要克服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偏執心態,打開公司大門,引入創始人、合伙人、創業團隊,但同時也要避免引狼入室。
疫情暴發后,很多企業為了在風暴中存活,開始大規模裁員,以壯士斷腕的方式來減少疫情帶來的損失。在特殊時期,這不失為一種短平快的做法,但也很容易破壞企業的人才結構。周洛宏提醒創業者,稀缺人才彌足珍貴,是創業公司未來騰飛的資本,在裁員之前一定要謹慎思考,理性抉擇。
作為投資人,周洛宏還建議,初創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很低,創業者在融資時應盡量多融一些資金,避免嚴絲合縫式的融資,至少要準備出半年不開工的融資資本,為“過冬”做好儲備。黑天鵝事件在人們的生活中層出不窮,經歷了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創業者應做好隨時應對公共性突發事件的準備。危機無處不在,創業者一方面要在疫情中努力自救,另一方面要吸取經驗教訓,調整好心態。
為幫助創業者度過疫情寒冬,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舉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困難也有頗多關注,報告強調,將多措并舉,著力為其紓困。疫情期間,北京出臺“十九條措施”,通過延遲繳納社會保險費,對中小微租戶適度減免租金,對因受疫情影響經營暫時出現困難但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采取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等措施為其解壓;蘇州推出“惠企十條”,對當前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提供多項優惠政策;寧波也出臺18條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創業者也可借助各地的相關扶持政策緩解壓力。
熬過漫漫長冬,春天總會到來。
作好準備再出發
不要執著于追逐熱門行業——這是創業前輩給年輕創業者的忠告。從不少成功的創業案例中可以看出,創業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創業者通過常年積累的技術與人脈資源,當遇到好的外部機遇時,才能瞬間爆發,成就自己,成就整個項目。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特別是在特殊時期,創業者更要切記,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要盲目創業,一定要結合自身優勢、現有需求挖掘商業本質,只有符合用戶需要,才能繼續推進。
北京金達雷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厚民自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畢業后前往美國深造,因跨學科兼修材料、高分子、計算機和電子工程,讓他對3D打印技術產生了興趣。在美國,3D打印行業正處在“S”曲線模型的第二階段,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而那時,國內的3D打印行業還屬于新興行業,無論是技術沉淀還是市場感知力都處在起步階段。能不能運用頂尖的3D打印技術來幫助祖國的制造業進行升級,甚至輸出產品和技術占領國際市場?這一想法開始在他腦海中萌發。獲得博士學位后,李厚民報名參加了第七屆“春暉杯”大賽并獲得電子信息組優勝獎,借助獎項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他回國創辦了北京金達雷科技有限公司,立志于向全球提供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增材制造解決方案。公司獲得了包括歐美專利局授權的發明專利30余項,客戶已經覆蓋了以歐美國家為主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數百萬美元,達到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并在桌面高端光固化3D打印機細分市場達到全球第二的市占率。
作為一名小有成績的創業者,李厚民發現,“用戶思維”和“核心團隊”是支撐公司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創業,大部分都要做產品,產品就要給用戶來使用,如何讓用戶快速了解我們的產品,并覺得產品好用,這非常關鍵。”據李厚民了解,參加“春暉杯”大賽的團隊大都是技術出身,有很高的學歷和深厚的技術背景,但開發的產品也有可能出現曲高和寡的窘境。“我們覺得自己的技術很牛,但是用戶看不懂、不明白、不會用,產品就很難商業化和推廣。我們在開發產品過程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概念是‘沒有不好的用戶,只有不好的產品’。”創業之初,很多用戶對3D打印技術十分陌生,李厚民和團隊在設計3D打印機產品時,也曾在市場上四處碰壁。但他們很快做出調整,在推廣產品時,增加了教育初級用戶的內容,在產品上加入了很多“傻瓜式”的自動化設計,讓用戶僅用簡單操作就能實現打印。李厚民提醒創業者,在給產品增加每一個新技術、新功能時,都要問一下自己:這個技術或功能對用戶來說是否必要,是否方便,會不會用錯,有沒有進行充分提示。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優秀的創業團隊是企業能否順利發展的基石。根據以往的創業經歷,李厚民認為,優秀的創業團隊一定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標。能凝聚人心的愿景是團隊合作的基礎,而目標則為團隊指明了方向,是團隊運行的核心動力。
除了以“用戶思維”錘煉產品,組建富有戰斗力的核心團隊以外,創業公司的發展還需要好的機遇。北京理工大學留學人員創業園執行主任鄭云認為,“春暉杯”大賽對于創業者而言就是這樣一個機遇。大賽實際上也是創業教育的繼續,參加大賽就等于在經歷創業的過程。尤其對于有意回國創業的海外留學人員來說,即使目前還未做好完善的準備,也完全可以來參加、來嘗試。通過“春暉杯”大賽,可以加深對創業的體會,從賽前培訓指導,到賽中同臺競技,再到賽后持續幫助,讓留學人員在嘗試中重新定位自己、完善創業項目、堅定自己創業的決心。
科技創新在解決全球性挑戰、推動人類不斷進步方面擔負著重要使命,人類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希望也在于科技創新。留學人員身在海外,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天然優勢,有利于創新的實現和發展。教育部國際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留學人員在創業時要結合全球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積極拓寬創新創業領域,找準專業優勢、祖國需要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在新興領域推動國家發展,使自己真正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成為中國創新創業大潮中的中堅力量。(特約撰稿|周鈺凡)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