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秋雨,是最好的時令提示,一陣蒙蒙細雨后瞬間感到涼習習的清爽。
雖然還沒開學,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土牧爾臺小學,一陣陣孩子的呼喊聲從操場上傳來。五六個孩子正緊隨腳下的足球奔跑、歡呼,雨天加穿的外衣堆放在球場的一角。“假期我基本每天都會到學校轉一圈兒,踢球或者四處看看。”六年級剛畢業的高俊杰說,“我們學校啥都有,我可喜歡了!”“課間可以踢足球、打籃球,也可以練鋼琴、揚琴、二胡、書法等。”小伙伴們紛紛插嘴補充說。
察哈爾右翼后旗(簡稱察右后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有大型火山群位于草原腹地,形成了壯美的火山草原。境內有多條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是內蒙古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聯北開的交匯點。早些年,當地老百姓種地、放牧主要“靠天”吃飯,而這四通八達的交通也為勞動力“外流”提供了便利,這里曾經一直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也曾一度陷入“留不住學生”的困境,2011-2013年,全旗每年有將近40%的小升初學生外流。
“這樣的困境從2016年開始有了好轉。”察右后旗教育局局長夏培宏說。他介紹,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察右后旗創新推進教育扶貧“3+N”模式,即重點從資助幫扶、情感幫扶和提升鄉村學校教育質量三個方面下功夫,并在每個方面對應出臺的多項政策措施,建立了立體式的教育脫貧工作機制。
同時,當地在激發“脫貧內生動力”上花足了心思。2013年察右后旗從旗外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當地老百姓對“好學校”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逼”著當地老師們迎因難而上、奮起直追。
“沒送孩子出去上初中,可是做對了。”察右后旗第三中學初三畢業生楊挺的媽媽與記者分享自己的喜悅。采訪中,當地多位初三畢業生家長與記者分享了與楊挺媽媽同樣的喜悅。她們告訴記者,受多年來當地學生外流現象的影響,三年前大家都糾結過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去,但考慮到家庭經濟承受力和當地學校越來越好的發展形勢,最終選擇留下來。不負百姓所望,除了引進來優質教育資源,這幾年當地的學校都以大家看得見的速度在成長。“娃娃家門口能上好學,我們不用舍家撇業去外地陪讀,又省錢又省事兒,這日子越過越紅火!”幾位家長不住感嘆。
激發“內生動力”的心思,也花在了學生身上。2016年起,察右后旗在全旗范圍開展“大家訪”活動,重點對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每月至少一次家訪。“可別小看那幾次家訪,老師去一趟學生家里,孩子在學校笑模樣就多了,上課也敢舉手了。”在鄉村學校工作了26年的白亮校長說。如今全旗各校以“大家訪”為主線的情感幫扶活動越來越豐富,在紅格爾圖鎮,一所在校生約100人的農村學校,擁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教師就有9人,從情感上給予學生的幫扶關愛的教育氛圍日漸濃厚。
2019年4月,察右后旗退出國貧旗縣序列,教育也算打贏了一場“翻身仗”,近兩年,全旗90%的生源都留在了當地。
“脫貧摘帽不摘政策,我們的心勁兒、干勁兒也不能懈。”夏培宏說。他介紹,近兩年察右后旗繼續加大了對教育特別農村學校的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培訓,并引導社會幫扶資金支持鄉村教育。
在察右后旗最偏遠的土牧爾臺鎮一所農村小學,記者看到,除了完備的功能室、圖書室,一間愛心書屋有9000余本童書,其中大部分是獲得國際大獎的繪本。校長告訴記者,這是當地畢業的學生組織志愿者捐贈的,他們每年還組織留學生給孩子們開展冬令營和夏令營活動,帶孩子們看更廣闊的世界。(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郝文婷)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