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玉)今年高考,遼寧省實驗中學應屆畢業生王一涵以690分高考成績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錄取,成為臨床醫學八年制新生。只差60分滿分的學霸王一涵還是一名實打實的“醫二代”。
王一涵的爸爸是一名神經內科醫生,媽媽是醫科大學的老師。醫院和實驗室是她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空間。那些家中無人看顧的假期,王一涵幾乎都是在醫院里度過,在醫生護士溫暖的關心中長大的。隨著年齡增長,在候診區里看到等待救治的病人和家屬的擔憂,以及患者病愈的笑臉,使她對醫護這份職業有了更真切、更強烈的感知。年初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令王一涵感受到醫療行業的機遇和挑戰,“疫情反映出現有醫療制度的不足,并使之得到及時的彌補;也讓大眾看到了醫生的擔當和情懷、不易和艱辛,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分猜忌,對于緊張的醫患關系來講是一個很好緩沖。” 抗疫,令王一涵迅速成長起來,也更加堅定了她學醫的決心。
高考前,王一涵跟父母說,“我想學醫,特別想學醫!”父母有些猶豫,他們親身經歷著這份事業的艱辛和沉重。王一涵對父母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年紀剛好,想為祖國的健康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如今,得到父母理解和支持的王一涵如愿以償,順利實現了自己學醫的理想,“我渴望鄭重的講出那一句‘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我想繼承爸爸的事業,讓絕望的患者看見治愈的希望,讓行動不便的人擁有正常的生活質量。”據悉,王一涵的許多同學今年都選擇了醫學專業。
同樣,沈陽藥科大學2020級藥學(理科基地班)新生張駿馳也是一門心思要學醫。高中三年,他特別喜愛生物和化學兩門學科,并漸漸對醫藥類高校產生了興趣。今年年初,正當張駿馳緊張備考的時候,疫情來了。每天,他除了復習功課就是關注抗疫進展。新聞中,醫護人員請戰書上一聲聲鏗鏘有力的“我愿意”狠狠撞擊著他的心;生活里,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沖鋒在抗疫一線,為維持大家正常生活而奔波忙碌的身影令他倍感溫暖。尤其讓張駿馳激情倍增的是,看到了抗疫中很多90后哥哥姐姐們的身影,“他們沒有猶豫,穩穩地扛起了時代賦予的責任。家國使命、社會責任、時代擔當。他們奉獻的樣子堅定了我成為醫藥工作者的決心。從那一刻起,沈陽藥科大學就成為了我咬牙堅持的動力。”
在日前結束的2020年遼寧省本科第一階段錄取工作中,錦州醫科大學迎來“雙豐收”,錄取分數和考生位次雙提升。
據錦州醫科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往年相比,今年該校醫學類專業勢頭強勁。在抗疫英雄的感召下,考生報名踴躍,錄取分數呈現較高水平,最高分達到586分。其中五年制醫學專業生源質量大幅提升,各專業最低位次提升近2000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