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為涉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根本遵循。涉農高校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應當以有信仰、有擔當、有本領、有情懷為方向,使涉農高校學生成為堪當大任的新型農業人才,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關鍵詞]涉農高校;新型農業人才;鄉村振興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向全國涉農高校師生提出希望和囑托,令涉農高校的廣大師生備受鼓舞、倍感振奮。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涉農高校應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涉農高校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應當以有信仰、有擔當、有本領、有情懷為努力方向。
要著力培育有堅定信仰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一要讓學生成為理想高遠、信念堅定的人。當代大學生正置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主力軍。要教育引導大學生確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個人追求與民族復興緊密結合起來,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涉農高校學生是未來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他們追求理想的高度決定著未來農業發展的高度,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也直接關系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因此,涉農高校要把學生培育成為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的時代新人,引導學生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立興農強國的大志,樹豐饒華夏的雄心,務實篤行、甘于奉獻,在廣袤的大地上寫下最好的論文,留下最美的足跡。
二要讓學生成為奮發進取、開拓有為的人。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農業要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必須清醒看到,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地奮斗。涉農高校學生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涉農高校要培養學生樹立農業發展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為勇拼敢闖、奮發向上、埋頭苦干、奮發進取的人,要勇于在攻堅克難中開新篇、立新功。
三要讓學生成為品德高尚、修身律己的人。大學生的品德修養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涉農高校學生的品行修為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只有品德高尚、修身律己的人才能堪當農業發展、鄉村振興的大任。涉農高校要在培養學生品德修為上下功夫,要通過開展課程思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教育基地實踐等方式引導大學生把正確的道德認知和向上的道德實踐結合起來,把高尚的品德修為當作畢生的價值追求,努力修身立德,在人生道路上行穩致遠,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著力培育有責任擔當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這一宏偉目標,“三農”是基礎、是短板,更是潛力和動力。涉農高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快培育能夠在新的偉大征程中擔負起歷史重任的新型人才。
一要引導學生爭當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要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就必須培育更多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通過新型人才推動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科學技術的重點領域攻關,在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生態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創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提升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通過新型人才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引導學生圍繞解決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突出問題,把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產業經營組織方式變革。通過新型人才推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積極投身到返鄉創業的熱潮中,領辦、創辦、助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打破農業經營規模過小這一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使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逐步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二要引導學生爭當國家糧食安全的“捍衛者”。古今中外,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涉農高校要更多培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型人才,構建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生產技術體系,積極推動增產與增效同步推進、良種與良法科學配套、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生產與生態相互協調,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出貢獻。要立足群眾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更多培育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型人才,大力倡導綠色興農、質量興農,通過現代技術和管理手段,把好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關,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確保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
三要引導學生爭當農民增收致富的“領路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增加農民收入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涉農高校要培養更多能夠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型人才,通過他們以知識技能引導農民、組織農民、帶領農民,使廣大農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
四要引導學生爭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急先鋒”。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一項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更多服務鄉村振興的新型人才,使他們不僅能夠積極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村的經濟發展,還能夠成為推動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急先鋒”;使他們能夠帶領廣大農民共同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家園。
著力培育有過硬本領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對高等農業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涉農高校必須審時度勢,從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出發,著力培育有過硬本領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第一,培養專業基礎雄厚的創新型農業人才。農業現代化需要高水平的農業科技來支撐和推動,需要大批科研能力強的農業科研人員來適應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因此,培養專業基礎雄厚的創新型農業人才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涉農高校發展歷史悠久,很多高校經過長期的積淀和建設,已經打造出了一些優勢特色突出,基礎雄厚,在世界領先的優勢學科專業,這些學科專業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涉農高校要繼續做大做強這些優勢學科專業,加強基礎研究,培養更多懂技術、科研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農業科研人才。
第二,培養適應新農科發展的復合型農業人才。未來的農業不再是傳統的第一產業,而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農業,未來的農業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而是高科技支撐的智能化農業,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業。涉農高校要根據農林產業新業態、新興交叉跨界、農業發展前沿需求,積極主動布局新興農科專業,圍繞現代科學技術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智能技術等提升改造現有專業,開設多個交叉學科的新專業,如農業智能裝備、生物質工程、自然資源管理、鄉村規劃管理、鄉村治理、互聯網+農業等。新型農業人才必須掌握新興農科專業知識,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需要,成為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第三,培養實踐動手能力過硬的應用型農業人才。涉農高校培養的人才大多在農業行業內流動,需要在人才培養中要注重實踐性,注重與產業的關聯。課程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涉農高校要探索融合發展、多元發展、協同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新農科培養新農人要打造一流的課程體系,要圍繞農業發展實際問題、農業產業案例、科學技術發展前沿開發新時代農業優質課程資源,提升農業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打造農業類一流課程。要構建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校內外聯動的、多校共享的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建立高校聯盟,形成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等密切合作的協調育人體系,讓大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田間、走向社會,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著力培育有質樸情懷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涉農高校要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以真摯的感情服務“三農”、奉獻“三農”。
一要下得去,融入“三農”。涉農高校要指導學生把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作為自己的第一課堂,準確把握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和現實需求,把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做到在專業技術上“知農愛農”。要引導學生深刻分析農村社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來認識和分析“三農”問題,真正做到在全局上“知農愛農”。要幫助學生學會與農民打交道,把農民當親人,會講農民話、會干農民活,全面了解農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在真情實感上“知農愛農”。
二要留得住,扎根“三農”。涉農高校一方面要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甘于奉獻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情懷,另一方面要積極為學生更好地服務“三農”創造條件。要積極與地方黨委政府溝通,不斷完善農村人才吸引機制,建立健全專項支持政策體系,發揮整合效應,釋放政策“紅利”,形成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農業農村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切實強化政治激勵、物質獎勵、精神鼓勵,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以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讓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更有信心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顯身手。
三要干得好,服務“三農”。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在“三農”工作的一線建功立業。從“學”到“干”再到“干得好”需要一個艱苦的過程,從學校開始就必須為他們“歷經風雨”打牢基礎。要培養學生“學”的韌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持之以恒地學習專業知識,領會不斷調整完善的“三農”政策,適應日新月異的農村變化,使自己能夠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要培養學生“闖”的勇氣,使他們不論將來走上哪個崗位、從事什么具體工作,都能夠勇于擔當、攻堅克難,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始終保持頑強的斗爭精神、堅韌的斗爭意志、高超的斗爭本領。要培養學生“干”的恒心,使他們在今后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大風大浪中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以堅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干出實實在在的業績,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本文為2020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地方農業院校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林琳,單位:吉林農業大學】
原載2021年第5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