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教育不均衡難題,2016年,湖北省黃石市黃石港區全面謀劃、整體推進、深化改革、優化整合,探索集團化辦學新機制,以“1+1”(優質校+薄弱學校)模式,開啟集團化辦學探索之旅。3年來,黃石港區不斷深化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在深化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從“1+1”到“1+N”,不斷完善辦學機制
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早在2006年,黃石港區委、區政府就對區域教育資源進行了整合,將當時的黃石十四中與黃石十九中合并,形成十四中南北兩個校區的格局,這是黃石港區最早進行集團化辦學的嘗試。
隨著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擇?!背蔀槔_黃石港區教育均衡發展的頑疾,并已越出教育領域,牽動民心,關系民生,成為影響城市全局性健康發展的重點議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2016年3月,黃石港區以“1+1模式”(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組建中山小學+武黃路小學、廣場路小學+花湖小學、黃石八中+江北學校3個教育集團,以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發展。
集團組建以來,校際之間形成教研、學習共同體,優質教學資源互補、共享,還帶來了校園環境、師資鍛造、學校文化等方面的整體優化,達到了“1+1>2”的效應。
在此基礎上,2017年8月,黃石港區區委、區政府推出《深化黃石港區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教育集團化改革工作,重新組建了黃石十四中教育集團,并推行“1+N”(集團+成員校)管理模式,每個教育集團組建一個獨立辦公機構,由集團統一管理內部成員校。
為了全面推進四個教育集團的深化改革工作,黃石港區推出了教育集團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干部人事管理、集團和學校章程、政策保障制度,將改革工作向縱深推進。
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破解教育不均難題
教師是教育的核心資源,要實現教師的優質資源共享,就要提升教師的整體水平。
如今,各集團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和內部輪崗、走教、優質課展示、跨校師徒結對、定期教學研討、教學評估等形式,發揮名校、優秀教師的領銜作用;廣場路小學的“三抓一促”工作促進與成員校之間的高度融合;中山教育集團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的輻射引領作用,為集團教師搭建鍛煉與展示的平臺。
除了教師資源,各集團還充分發揮名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實現優質資源的充分共享。
在黃石港區打造“健康課堂”的過程中,黃石八中的“四合一”健康課堂、黃石十四中的“慧教巧學”課堂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了推廣兩校的經驗,兩個教育集團的成員校都分別統一使用了兩校的教學案,各成員校統一日常的教、改、輔、考、評。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家門口的優質資源,這是黃石港區推進集團化辦學的初衷。推進集團化辦學3年來,“擇校熱”在黃石港區顯著降溫,并且學生回流現象明顯增多。集團化辦學讓集團校重拾教育信心。
全面融合優勢互補,做強各校辦學特色
集團化辦學需要由單一的治理模式向集團化治理模式轉變,集團化辦學要取得成功,全面的融合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涉及教育觀念、治理結構、校園文化等多方面。
黃石十四中教育集團對無編教師實行統一招聘,再由各校區聘用,這是集團在用人制度改革上的有力探索,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全部教師“集團聘,學校用”的新機制。
集團的融合發展需要有現代化的管理制度、評價體系、監督體系作保障。因此,各集團都建立了集團發展的章程和制度,并根據集團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在不斷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礎上,實現成員校之間制度統一、管理統一和評價統一,促進良性競爭。
在融合發展的同時,如何發揮各成員校的優勢,做強各校的特色,也是各集團著重解決的問題。
廣場路教育集團以“尚真”文化為依托,統一集團各校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目標,要求每個學生做到“五個一”,即寫一手好字、每學期讀一本好書、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培養一個好習慣,每學期開展一次學生計算能力檢測。十四中教育集團以創建“德雅教育”為特色,將集團校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特色校園文化輻射到其他兩個薄弱校區,進行“嫁接”和優化,同時鼓勵薄弱校區根據校情實行特色發展,創建校區特色,形成“一校一特色”。
推進教育集團化改革是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一步,我們通過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促進區域教育治理能力和體系現代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破解“上好學難”和“擇校熱”問題,創建區域教育品牌,提升全區義務教育整體辦學水平。
(作者系湖北省黃石市黃石港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12日第1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