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容性成為經濟、外交界的熱詞。在教育界,包容性發展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等發展理念,這些理念在不同側面體現了教育包容的思想。教育包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機會包容。教育機會包容是盡可能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相同數量與質量的教育,人人有機會通過教育獲得社會地位、職業和收入。教育機會包容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內容,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標志。實現教育機會包容必須堅持一體化原則,即統籌不同區域、不同學校和不同人群之間的教育發展。通過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優化區域間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加大區域對口支援等途徑促進區域教育均衡;通過均衡配置資源開展合作辦學,多校劃片招生等途徑促進同一地區的校際均衡;通過幫困助學、實施補償教育等途徑保障弱勢群體教育質量,尤其是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殘疾兒童少年和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問題。
二是教育對象包容。教育機會包容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同樣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機會包容也是教育對象的包容。但是,教育機會包容只是教育對象包容的一個方面。教育對象的包容不僅強調機會均等,還要力求讓人人出彩。踐行教育對象包容應確立全納教育的觀念,減少教育系統內外的排斥,關注并滿足所有學習者多樣化需求。不僅要重視針對普通兒童的教育,還要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不僅重視殘疾兒童教育,還要重視對“資優兒童”和“天才兒童”的培養;不僅重視在校學生教育,還要重視終身教育,尤其重視學齡前兒童和老年人教育??傊?,要推進高質量的全民學習,形成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化社會。
三是類型包容。教育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教育承擔著不同的育人功能。要實現教育類型包容必須健全融合教育體系,促進各類教育健康發展。為此,要重視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校外教育建設,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功能,促進校內、校外教育的融通。要重視民辦教育,引導民辦教育滿足百姓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使民辦教育成為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同時要注重規范民辦教育辦學行為,促進公辦、民辦教育良性競爭、共同發展。重視閑暇學習和休閑教育,發揮教育豐富人的業余生活、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促進人的自然和諧發展的功能。重視國際教育,既要立足中國大地辦教育,又要擴大對外開放與交流,與國際教育有效銜接,著力推進教育國際化。
四是發展方式包容。這里的發展方式主要指學生的發展方式。要適度弱化教育的標準化和統一化,努力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支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認知習慣選擇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努力實施個別化和小班化教育,為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適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建立彈性的學籍管理制度,允許學生根據學習、身體等情況留級、跳級、休學等。建立彈性學制,設定修完相應學位所需學分的最大年限,在這期間學生可接觸社會、參加社會實踐等。
五是教育評價包容。現代社會需要多元化人才,不僅要有高水平的管理者,還要有一大批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專業人才,有高素質的熟練技術工人和掌握現代技術的農民。從個體來講,人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的天賦不同,興趣愛好有別。因此,應在全社會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個體差異,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環境。建立“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用人制度,根本改變當下存在的各種就業歧視現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要包容學生出錯,包容學生的奇思妙想,保護學生的無畏、好奇、激情;要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著眼于學生的進步,推行發展性評價。
走向包容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而要實現教育包容需要加大教育投入,為開展個別化、小班化教育和建立可選擇的終身教育體系提供財力保障;需要優化教育投入結構,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將教育投入從“重物”轉向“重人”;需要技術支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科學技術構建個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學習環境。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26日第1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