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學教師工資收入水平,關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增強中小學教師職業榮譽感,營造人人尊師重教的環境,讓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受益。
眾所周知,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高素質教師隊伍是保障教育目標達成的基石。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布,提出了一系列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要求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了十大戰略任務,強調要“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完善教師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加大教師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站在新時代,面對教育目標和戰略任務,面向教育未來,如何謀劃中小學教師的長遠發展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系統工程,值得廣泛深入地探討、思考和改革。我們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推進工作:
提高中小學教師工資收入水平
教師工資從經濟學的觀點看,是教師在組織中投入勞動的報酬;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激勵組織中個體行為的手段。合理的工資是對教師工作成績的有效肯定,是一種極具魅力的激勵手段。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在國家高度重視和各級政府部門的不斷努力下,我國中小學教師年均工資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并且教師職業收入在社會行業中的排名也有所變化。以小學教師為例,在社會19個行業中,2012-2014年排名一直居于第13位,2015年開始躍居第10位,2016年、2017年均保持在第10位。這從側面表明,教師工資收入水平確實得到了提升。但是,我國教師職業的收入排名尚未達到平均水平。根據2017年國際比較數據得知,英國的9個職業大分類中,教師職業收入位居第2或第3位,加拿大的50個職業細分類中,教師職業收入處于第11位,均遠高于平均水平;美國的21個行業中,教育類處于第9個,也是高于平均水平。可見,我國教師職業收入雖已有長足進步,但仍然有提高空間,未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仍是重點。
另外,教師收入水平的地區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以小學教師收入為例,東部沿海省份大多在10萬元以上,但中西部省份普遍介于6-8萬元之間,地區差異仍然很大,未來提高教師收入的重點在中西部地區。
關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大且工作投入強度大。中小學教師的大量時間和工作精力都花在備課、教學、作業批改等方面,主要圍繞如何提高教學效率開展工作,因此,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自主性開展專業研究活動等方面顯出不足。高強度工作投入的弊端主要有:一是高強度工作投入無法長期持續,最終教師的精力會被耗盡,從而導致教師流失。二是高強度工作投入容易導致教師過早產生職業倦怠,這對教師隊伍建設極為不利。三是高強度工作投入使教師壓力過大,導致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專業成長和創造性開展工作,從而缺乏專業成長的持久動力。
解決辦法可以考慮從制度設計與實踐創新兩個方面入手。在制度設計上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教師編制,使教師隊伍保持相對充足。通過設置相對寬松的教師編制,可以將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壓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用于對教學的深度思考以及進行創造性的實踐研究。另外,通過調研發現,許多學校教師的勞動報酬,由于沒有經費來源,大多是從公用經費中予以解決,這不符合公用經費的使用規定,需要在制度層面予以規范與解決。
在實踐創新上,建議給予中小學校長更多的用人自主權。對于中小學校來說,校長是掌握教師需求與使用信息最對稱的,要讓校長根據學校發展實際需求,確定教師的招聘、使用、退出等,以解決目前存在的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和教師只進不出、活力不足的問題。為穩妥起見,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校長用人自主權的試點,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后再在全國范圍推廣。
增強中小學教師職業榮譽感
對教師職業榮譽感的培養必須實現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一體化。在高校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就要融入對中小學教師職業的認識,培養師范生的職業榮譽感;在實習、見習環節,也要融入職業榮譽感的因素;在踏入工作崗位后,更要通過職后培訓、優秀教師評選等活動,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讓教師真正因自己的職業而自豪。
從社會認知來看,在不斷提升教師工資水平的同時,還需要從精神層面對整個中小學教師群體給予激勵。建議在大城市為中小學教師提供教師公寓;讓教師在寒暑假期間外出旅游能享受景點優惠等,實實在在提升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幸福感,營造人人尊師重教的環境,讓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所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受益。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智力開發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1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