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狹的通道,由一面面背景墻板間隔起來,偌大的展廳里,擺滿了帶有或濃墨重彩、或輕描淡寫的自然山水畫般紋理的石材,它們像畫屏豎立成夾道,迎接著四方游客投出的驚訝目光。據說,這些石頭先是進口于世界各地,然后再用玉石切割機精心分割而成。當我小心翼翼地從一面面“山水叢林”間穿過,抬起手輕輕地觸摸,流淌在指尖的不僅是玉一樣的溫潤,還有獨特的光華,仿佛經過了數億年的緩慢沉淀后剎那間透過指端穿越而來,將人的思緒引向悠遠。
深埋山體當中的石灰巖,經過了億萬年的海浪侵蝕、流水搬運,白色之中毫無規則地帶有一些多色花紋,剖面可以看到宛若天然的山水畫。這些“畫”就像大自然的顏色一樣清新,透過白天各種光線的反射讓人眼花繚亂。上好的玉石質地細膩、紋理溫婉,如果用來作裝飾材料,會使整個空間生機盎然,充滿大自然的氣息。
沂蒙山區各地的花兒開了。人世間的花,海棠也好,芍藥也好,我都不想辜負;石頭上的花,我同樣不想辜負,就像這場山東平邑石材城的花兒之約。在它“筆”下勾勒出來的花卉,在它“園地”里精心培育出來的生命,栩栩如生,形象鮮活。這花,是用美麗的漢白玉雕刻出來的,是用樸素的大理石雕刻出來的。
曾幾何時,石頭是與貧窮聯系在一起的。只要是靠山的村子,都被一堆堆石頭圍裹著,腳下踩的是石頭,屋子壘的是石頭,石頭的灶臺,石頭的盛具,連睡著了做的也是與石頭有關的夢。曾有一首出嫁歌:“石頭峪,石頭家,石頭嫁妝,石頭花……”農家多石屋,我小時候也住過,是沂蒙山區房屋建筑的特色。講究的,在石屋門楣處嵌塊石、雕個吉祥圖案,有的是飛禽走獸,有的是富貴牡丹,習俗傳承,寓意深遠。在石匠手中釬錘叮當的敲擊下,于歲月流轉、煙火相繼而來的家,便一點點興旺起來了。有著富貴牡丹門楣的村莊里,陽光溫暖,每一個角落都溢滿幸福的氣息,日子便也如溪水般靜靜流淌。
多石的村子,也多石匠。三爺爺就愛以石為材,在上面雕刻制作石槽、石磨、石臼,都是生活里離不開的物件。鄉村里人家蓋房,房基要用上好的石,石必須雕成長方形,平平整整、四四方方。斜的紋理刻在基石的任意一面,整齊有序地排列起來,壘出來的墻基像4月的斜風細雨,無一絲亂象。三爺爺最遺憾的是沒有把手藝傳給下一代,他惶惑過、悲傷過,或許也以為,人工雕刻的手藝自此便不能后繼有人了;他也放棄過,現在蓋房都用紅磚灰瓦,誰還關注一錘一釬雕刻出來的石頭,誰還在意石上寓意深遠的石花呢?
三爺爺始終不知道,這些石花或許永遠都不用人工雕琢了。刀切大理石的機械,已代替了繁重的人工操作。而我所說的那種花,經歷了這些專業設備的一次次拋光、打磨,直至雕刻成一瓣瓣半成品的花朵,曲線流暢、精致唯美,一件成品只用去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高精密的數據玉石雕刻機的誕生,提升了石材經營加工的競爭優勢,當一片片石花雕刻完成,經過認真選揀組合后,裝貼在樓宇墻壁、地面、臺面、廊柱之時,那種金碧輝煌、光彩奪目,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
再也不怕唱起這樣的歌謠了:“石頭峪,石頭家,石頭嫁妝,石頭花……”擁有這樣精美的嫁妝,會讓多少年輕人心生思慕?再也不怕唱起這樣的歌謠了,這石的贈予,不僅是為平邑人民創造了財富,還為我們整個沂蒙山區的人民增添了自豪。從這玉石林立的自然山水之間漫步走過,總有一種柔軟的情愫在心頭暗暗涌動——在那精美的玉石上只停留一眼,時光已仿佛穿越了數千年。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蒙陰縣第一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1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