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價值引領教育教學系列④
如何讓學生有效學習、真正發生學習?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我們還用過去的灌輸方式教今天的兒童,就是在剝奪兒童的未來。
今天的兒童,被稱為“數字時代的土著”。個性化與差異化,是越來越迫切地需要教育者面對的問題。
優質課堂的實現,不能陷入技術層面,更不能落入應試教育的窠臼。我們提出:要從同步學習轉向協同學習,從互相說教轉到互相學習,從“合唱教學”轉到“交響樂團式教學”——這一切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教師要從“乒乓球式教學”轉為“踢足球式教學”。基于此,清華附小努力“去教師主導化”,變教師“教學”為學生“自組織學習”。
比如,課堂形成“預學—共學—延學”動態流程。預學,是學生初步自學、整理收獲、發現不懂的問題,帶著準備走進課堂;共學,是師生共同將質疑整理成“問題串”,學生小組開展合作研究,加上教師追問,多側面、多角度開展深度學習;延學,就是學生帶著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渴望繼續探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多條思考與提升的路徑。又如,我們的課堂采用小組化學習,師生共同形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情境調動”,構建大板塊式教學。學生以“問題驅動”在小組內進行研討,以“工具撬動”幫助解決學習卡點,逐步形成接力、攀登、總結的自動化流程,教師組織學生間、小組間開展“平臺互動”。這樣的“四動力”使學生學有方法、學有收獲、學有創新,學生不僅作為課堂的參與者、融入者、思索者,甚至可以成為推動者和建造者。
把課堂還給兒童之后,教師的角色定位并不是不作為,而是要改變自己習以為常的“乒乓球陪練一對一”,即總是與個別學生一問一答、單一同步的學習,變成為“踢足球教練”——引導學生相互傳接球、組團共進、同伴學習。這一過程中,不斷讓自己往后退,把學生往前推;把自己的精彩藏起來,把學生的精彩亮出來。
從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明確了課堂的價值追求及操作路徑后,還要搭建輔助平臺,設定機制,進行相應幫扶、監測和干預。為此,我們設定了“成志杯”三層次研究課的課堂開放與展示機制。每學期,學校分三個階段開放教師的教學:第一階段特級教師、骨干教師上引領課,第二階段成熟型教師上展示課,第三階段青年教師上過關課。每階段為期一個月,要求人人亮相,每位教師的展示時間都要登上學校的周計劃。包括我自己,也要成為一個永遠站在課堂上的管理者,每學期都堅持參與成志杯的教學展示。
青年教師是學校未來發展的希望。學校為每位青年教師配備帶教導師,青年班主任還要配備雙導師,每學期要求師徒互相聽課在10節以上。在每學期的三層次研究課上,導師上課后要由徒弟陳述備課思路,徒弟上課時要由導師進行評課,雙師綻放,共同成長。每周二學生放學后,是各學科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活動時間,學校采用微格研討、專家講座、讀書沙龍、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幫助他們提高專業水平。
我校課堂的價值凝聚力在于既有愿景也有細則,讓教師有方向、有動力。最終,兒童站立在了課堂的正中央。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2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