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體現了新時代對志愿服務工作的新期望和新要求。大學生是新時代的見證者和建設者,隨著志愿服務事業的蓬勃開展和飛速發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也必將被賦予新時代的深刻內涵。
進入新時代,大學生志愿者的注冊人數不斷攀升,年輕人投身公益事業的熱情在高漲。這是可喜的現象,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密切關注數字增長背后的各種原因,呵護年輕人的奉獻熱情,讓這項崇高事業真正在青春里留下深刻烙印,激勵更長遠的行程。
志愿服務精神需要全方位、長時間、多角度的培育,才能對大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有的高校側重對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忽視了對志愿服務理念的宣傳。有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為了在評優、評獎中獲得加分,或是為了在留學申請時增加砝碼,缺乏高尚而純粹的動機,存在功利性。有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因為“跟風”,看周圍有同學參加了就也一起報名,一時熱情卻無法堅持,影響了團隊興趣和活動質量。有的大學生不能深入理解“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更沒有將參與志愿服務當作一種優秀的習慣去培養。
奮斗的青春最美麗。高校應該珍惜大學生的公益熱情,借此升華大學生的責任感,為大學生、為高校創設一道雄壯的風景。只有熱情是不夠的,面對青春激情,高校要立足學校實際,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管理的制度,為青年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有序開展保駕護航。
有的大學生只有所學學科的專業知識,缺乏志愿服務通用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要加大對他們的志愿服務培訓,使他們充分了解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和意義,進而提升志愿服務的水平。
有的高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策劃與設計上,活動結束后疏于總結,缺乏對志愿者工作的評價,使有些學生會喪失了工作信心和熱情,造成志愿者流失。
有的高校沒有針對志愿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志愿服務也沒有納入學習學分,或是沒有作為綜合成績的參考。這些都不利于調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潛在志愿者,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南京青奧會志愿者回信時指出,“新時代青年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打造中國名片”。高校作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不僅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有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
相對于美國、日本等國家,我國高校志愿服務起步較晚,目前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志愿服務活動依賴行政支持比較明顯,例如大型賽會等,志愿服務資金支持力度大、活動影響大,大學生參與多。但愛心支教、敬老愛老等類項目缺乏行政資金支持,加上大學生社會籌資能力不足,制約了高校志愿服務的創新和發展。
當前社會思潮沖擊、網絡信息紛繁,也使得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面臨挑戰。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能力與水平亟待提升。
高校中的每一項志愿服務活動,都要堅持以打造特色品牌為中心,不能局限于主題紀念日單一性的開展活動,應更加注重深化志愿服務的內涵,擴大志愿服務的影響力。不但要激發校內志愿服務團隊和大學生志愿者的內在動力,還要激發他們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開展富有創新精神的志愿服務活動。高校可以建設高校志愿服務宣傳平臺,通過校園微信、微博、廣播、校報、校園網等多種形式,報道和傳播志愿服務的先進典型與先進事跡,強化大學生志愿者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引導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服務是一種超越現實利益的行為,擴展著大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認知,推動著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追求進步和完美。良好高效的制度有助于大學生更安心地參與志愿服務,高校應建立健全合理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體制和鼓勵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志愿者予以獎勵激勵,使志愿者的工作得到認可,以推進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健康快速發展。
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時,還要把高校志愿服務的文化理念融入點滴工作中,融入志愿者團隊的日常管理中,將其固化為信仰,形成良好的高校志愿服務文化傳統,增強志愿服務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1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