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的花豬、安化的黑茶、古丈的毛尖、華容的芥菜、沅江的蘆筍、漢壽的甲魚、澧縣的葡萄、南縣的小龍蝦、麻陽的冰糖橙、隆回的金銀花……近些年,一個又一個億元、10億元、數十億元乃至百億元級特色農業產業,在湖南的縣域興起。
農業特色產業的興起,不僅讓湖南老百姓的舌尖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美味,也帶動了該省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在麻陽縣,農民人均收入中有近一半來自冰糖橙;在古丈縣,總人口14.5萬中,茶葉從業人口達5.1萬。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一切的背后,繞不開高校科技扶貧的努力。據統計,湖南40%以上的涉農龍頭企業應用了湖南農業大學的科技成果,全省主要農作物推廣新品種40%左右由該校選育,年推廣面積在5000萬畝以上。
一位教授,就是一個產業的火種;一個專業,就是一個產業的支撐;一個基地,就能帶動一個產業的蓬勃發展。這是湖南農大帶動和服務產業的能力,而背后,則是湖南農大服務社會的模式。
其模式是什么,又給縣域農業發展和高校精準扶貧帶來哪些啟示?
如何激勵師生走出校門走進農村
已經回到學校三個月的莫鳴,仍念念不忘江永縣。對于縣里的情況,他如數家珍:“江永縣有28萬人,其中20萬人是農民。江永有‘五寶’:香芋、香柚、香姜、香米、香菇……”
莫鳴是湖南農大商學院教授,2017年9月,他到永州江永縣掛職科技副縣長,同時擔任了江永縣科技專家服務團團長。
到達江永后,他以“種什么、怎么種、如何賣”為導向,整合省派科技特派員、省“三區”科技人才和萬名工程科技專家“三支隊伍”,創新性開展“技術+營銷”雙輪驅動式產業扶貧模式。重點發展“江永五香”特色農產品,其中江永縣的香芋和香柚產業年產值分別達到10億元以上。
像莫鳴這樣的科技副縣長,近5年,湖南農大就派出了40人次。同時,他們還派出省派科技特派員500人次、省“三區”科技人才1000人次、現代農業萬名科技服務人員1000余人次。近10年來,該校有4萬多人次師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把新品種、新技術送到企業、送到田間地頭,共推廣動物和植物新品種、新技術200多個(項),帶動了農民增收。
這種現象的背后,是湖南農大首先解決了一大關鍵問題:農大姓農。“堅定不移地服務‘三農’,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我們不變的初心。”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弘說。
而在社會服務中,湖南農大面臨的一個越來越強烈的大背景是,近年來,湖南著力打造千億元級農業產業,正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多種新型合作組織和新型農業企業興起,農業產業科技需求明顯增加,技術人才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瓶頸問題。如何應對這種需求?
湖南農大在頂層體制機制上作出了一系列變革。第一是打通服務渠道,讓師生能下去、下得去。該校與76個縣(市、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180多個涉農企業簽署科技項目合作協議。
第二是強化統籌,加強領導。該校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擔任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和協調優秀人才服務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的有關工作。在全省布局了6個綜合示范基地、50個特色產業基地、100個專家服務站,建立了黨委領導、部門協同、學院實施的優秀人才服務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的領導工作機制。
第三是讓師生下去有保障、有動力。湖南農大從收入分配、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優秀人才服務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如科技特派員,湖南農大規定,科技特派員在服務期間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經有關職能部門考核合格,發放科技特派員崗位津貼。學校在職稱評審文件中規定,未滿35周歲申報副教授者,一般應具有到教學科研實踐基地、行業(企業)基層一線服務6個月以上的經歷。
這大大提高了教師服務基層的積極性。“除享受地方政府的規定待遇外,我在學校的待遇全部享受。”莫鳴告訴記者,經考核合格的,學校年終還按月份給予適當補助,“當然,最大的動力還是我能在基層鍛煉能力,熟悉基層,更好地反哺教學科研。”
如何打造搬不走的“三農”服務平臺
古丈縣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有名的“老、少、邊、窮”地區。
古丈有2000多年的種茶歷史,素有“茶葉之鄉”的美稱。但由于多種原因,古丈茶產業一度面臨品種退化、茶園低產、工藝陳舊、市場疲軟和品牌弱化等困境。在湖南農大的幫扶下,古丈茶業由2000年以前的不足1000噸的產量及7000萬元的產業規模,現已發展成為產量8000多噸、綜合產值近9.3億元的茶產業。
古丈的茶葉產業為什么能不斷壯大?光靠幾位專家技術指導一下是不現實的,必須有長期對接的平臺和合作機制。
“我們在服務模式上進行了創新,首先根據地方政府和企業需求建立基地,在基地建立服務團隊,同時,給予團隊工作經費保障。”湖南農業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肖調義說,這樣就形成了“項目需求+服務基地+人才團隊+工作經費”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事實證明,這種模式非常有效,解決了過去科技服務“蜻蜓點水”的問題:一是強化了科技服務團隊的責任心,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二是解決了區域特色產業的準確定位發展,保障了人才團隊持續不斷的服務。
在古丈縣,湖南農大就與古丈縣委、縣政府進行了良好的合作,建立了項目、基地、團隊,并給予了經費保障,一幫扶就是18年。
湖南農大自2001年起相繼選派陶棟材、徐超富、魏勇、唐文源、王坤波等5名技術骨干到古丈縣掛職科技副縣長。同時選派20多名優秀專家、教授到古丈縣開展“湖南省省派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湖南省萬名農業科技人員服務現代農業工程”科技服務工作,助推古丈縣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特別是2012年以來,湖南農大團隊組織國內知名專家教授到古丈縣現場講座20余次,從茶業規劃、茶葉栽培管理、茶葉加工技術更新、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指導,開展了茶葉技術培訓,全縣共培養茶葉技術骨干2600余人、茶藝人才332人,還專門選派210名農技干部、專業大戶和企業負責人到湖南農大學習茶學專業知識,提升古丈縣茶產業技術力量。
他們還借助校縣共建的“古丈有機茶特色產業基地”,完成并逐步實施了《古丈縣紅石林鎮列溪村(杜家坡)500畝觀光休閑高標準有機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建設規劃》和《古丈縣竹溪灣茶文化主題公園建設規劃》。通過4年努力,培育了英妹子、溪州茶業、牛角山茶葉合作社等企業品牌,讓古丈一舉拿下了“中國名茶之鄉”、美國加州世界茶業博覽會“中國名茶金獎”等桂冠,大大提升了古丈茶葉品牌的知名度。
以劉仲華為代表的專家團隊,直接幫助古丈縣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成立了大湘西茶產業技術骨干培訓基地,啟動了“茶產業人才精準培養計劃”,幫助古丈榮獲“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示范縣”,為古丈紅茶新品牌“古丈紅”“古丈紅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報提供了關鍵性學術技術支持。
古丈縣委書記楊彥芳介紹,古丈茶今天產值達到9.36億元,茶區百姓因茶而致富,得益于湖南農業大學創立的“古丈茶產業發展模式”。湖南農大以實際行動體現高校的使命擔當,長期以來利用資源人才優勢根據古丈不同階段發展需要訂單式精準幫扶,持續多年不間斷指導,讓古丈茶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實現了質的飛躍,將古丈打造成大湘西地區茶業良種繁育中心、茶人才培訓基地、茶葉茶產品集散中心、茶科技輻射中心,有力助推了古丈茶鄉的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
古丈只是湖南農大基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他們圍繞湖南傳統優勢農業產業(水稻、油料、性豬、蔬菜、果樹、茶葉、水產、玉米、花生、煙草、中藥材等)發展需求,在長沙、衡陽、岳陽、湘西、永州建立了6個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基地。圍繞生豬、茶葉、葡萄、柑橘、淡水魚等特色產業建立了60個特色產業基地和100余個專家工作服務站。校企合作共建產學研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個。目前已有100個專家服務站投入運行,通過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科技扶貧、民生服務等方式,引領和帶動地方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推動了湖南地方特色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如何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
金銀花是多年生藥用植物,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貧困到極點”的隆回縣小沙江地區的山民們,利用當地海拔上千米的氣候資源與山地資源,開始種植金銀花。
記者10多年前就曾在當地看到,漫山遍野都是金銀花,產品遠銷國內外,村民們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本以為這條路可以平坦順利地走下去。但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金銀花產業遭遇了幾大難關甚至生死之關。所幸,有了湖南農大副教授彭國平。
彭國平從2010年起就在隆回縣擔任省派科技特派員,主要針對隆回縣金銀花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由于當時金銀花市場價格火爆,全縣各地大力發展金銀花產業,高峰期年產干金銀花1.5萬噸,銷售額達到10億元。
但當地金銀花產業意料不到地迎來了第一大難關。經過了40多年栽培,當地發現金銀花種植過程中出現了“易死苗”“病害多”“產量不穩”“單株產量低”等嚴重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彭國平一頭扎進了田野里,歸納出了“金銀花移栽后死苗16個原因及其防治方法”,解決了困擾金銀花栽培的技術難題,金銀花產量提高20%以上。
第二個生死關馬上來臨,這樣一個當地巨大的支柱產業,卻一直在應用傳統的熏硫干燥技術加工產品,2013年,媒體報道了隆回縣金銀花“熏硫加工”問題,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隆回金銀花無法銷售,價格從150元/公斤下降到20—30元/公斤,金銀花產業怎么辦?
值得慶幸的是,2012年,彭國平就已關注到隆回金銀花產業的未來發展這一關鍵問題,研究出“無硫低溫原位快速循環變溫干燥技術”,成功地化解了金銀花“熏硫加工”危機,且每年為隆回帶來上億元的效益增長,使金銀花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
像彭國平這樣,湖南農大在科技創新上,突出產業技術鏈構建。一方面,根據區域特點,體現區域代表性,必須是地方政府和農民有強烈愿望,迫切需要發展的優勢和特色產業。另一方面,充分考慮產業技術鏈的構建,產前產中產后全領域布局,鼓勵區域性“龍頭企業+示范基地”。
“我們改變過去點對點的服務模式,專家團隊在扶持全省主導產業時,不僅抓住單個產業進行技術攻關與科技推廣,還注重‘全產業鏈’思維,助推產業做大做強。”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鄒學校說,在產業領域上,學校強調突出產業優勢,所選擇的產業必須是本省的農業優勢和特色產業,而且要突出創業優勢。在這些優勢和特色產業鏈上,應在某一個環節或在某一個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優勢和特色,有學術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學術領軍人才,他們通過示范基地建設能夠在產業技術鏈上帶動相關學科協調發展和產業技術創新團隊集群的形式,能夠支撐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在該校,以劉仲華教授為首的教育部創新團隊,緊密結合黑茶產業鏈開展全程對接服務,推動湖南省2014年黑茶實現綜合產值78億元,從業人員30萬人,安化黑茶成為區域內規模最大、品牌最響、綜合效益最好、帶動能力最強的富民產業。
以鄧子牛教授為首的專家團隊,依托國家柑橘改良中心長沙分中心開展服務,全產業鏈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建立起品牌、銷售、金融、技術和信息服務5大服務體系,麻陽縣農民人均收入中有近一半來自冰糖橙,麻陽冰糖橙種植面積達20萬畝,年產量達28萬噸,享有“中國冰糖橙第一縣”美譽。
……
“全產業鏈”思維極大地增強了該校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據統計,湖南40%以上的涉農龍頭企業應用了湖南農大的科技成果,全省主要農作物推廣新品種40%左右由該校選育,年推廣面積在5000萬畝以上。該校先后帶動了油菜的“品質變革”和雜交水稻的品質與產量協同發展;將澧縣打造成為“南方的吐魯番”,產值10多億元,帶動了當地10萬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寧鄉花豬快速發展,2017年產銷達20萬頭,產值20億元,產品深加工率達30%,成為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為隆平米、臨武鴨、東江魚、永州熙可、湖南煙草等系列湖南名優農產品品牌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如何辦出沒有圍墻的農業大學
在花垣縣麻栗場鎮望高村,一朵朵大馬士革玫瑰花綻放著美麗的青春,科普文化攝影基地人流如潮……往來的游人,無不凝神觀賞,流連忘返。
“美麗鄉村,就得要有鄉村味道。”今年6月,湖南農業大學在其長期幫扶對象——望高村建立了大學生寫生創作基地,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如今,走入望高村,以“苗族和農耕”為主題的院墻文化走廊,讓前來游玩的游客流連忘返。品黃桃、賞玫瑰、游紫霞湖、吃農家飯……村民通過文化扶貧帶來的實惠,對發展鄉村旅游和文化產業項目充滿了信心。
立足三湘四水,不斷延伸的社會服務拓展了湖南農大教育教學社會實踐的空間,開闊了師生的視野,學生們在基地里實習實踐,認識鄉村;同時也成為很多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完成科研論文、專業碩士博士論文的基地,讓湖南農大成為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
“我們的社會服務不是為了服務而服務,而是要反哺人才培養,回歸大學本位,回歸愛農初心。”陳弘說,建設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需要大量高層次人才,把基地作為反哺人才培養的平臺,既增強人才培養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和情懷,增強了農大學子投身農業建設新農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這種理念指導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湖南農業大學便先后開展了“雙百富民工程”“大學生與農民雙向素質拓展”等活動。2004年以來,該校每年暑假都會組織30支以上由專家教授牽頭,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體,高年級大學生共同參與的科技服務團隊,赴各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現場技術指導、專題調研等精準幫扶活動。15年來,學校博士團共組建團隊400余支,參與研究生達3500余人。
同時,近3年來,湖南農大對接國家和社會需要,順應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優勢,以農業技術人員、新型農民培育等為突破口,著力在村官提質、村民強基、產業增效、創新驅動四大工程上下功夫,培訓層次豐富、師資配備精準、授課形式多樣、持續服務到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00多個,為省內外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領軍人才10000余人次,為農民和農業創造效益逾億元。
專業“對口”,知識“對味”,技術“對路”的課程培訓,不斷增強農民掌握科技知識的能力和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長沙縣慧陽專業種養合作社的劉躍賽,通過培訓嘗到致富甜頭,從白手起家在20畝的基地上種植葡萄、火龍果、水蜜桃,養魚養蝦到今年產值超過100萬元,如今,每年的葡萄協會培訓他都是最積極的一個。來自長沙穗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火雯說,這兩年參加了湖南農大的培訓后,她改變了生產、管理模式,無花果基地產量達到500公斤一畝,并創立了“互聯網+農業”模式,4個多月就銷售100多萬元。“可以說,培訓讓自己重新認識了農業,做好農業既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又需要有農業情懷、愿意為農業發展付出。”火雯說。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30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