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國教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幾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奮斗,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全面提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體育以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目標,實現了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雙跨越,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更成為這個時代的精神象征。
伴隨著我國教育、體育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學校體育事業也取得了輝煌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體育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政策體系不斷健全,條件保障愈加堅實,改革成效不斷凸顯,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政府部門統籌協調、各類學校落實政策、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校體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教育方針指引學校體育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我在農村上小學,四年級前是復式班,五、六年級在鄉完小,學校沒有操場,也沒有體育課。課間活動男生玩‘撞拐’,女生‘跳房子’。上中學時學校才有了一個不標準的田徑場和幾塊籃球場,才有了正規的體育課和課外活動?,F在,我國城鄉學校體育設施條件越來越好??梢哉f,我見證了新中國學校體育的發展變化?!苯逃矿w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原司長宋盡賢回憶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校體育的變化時,心中十分感慨。
在宋盡賢看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使中國學校體育揭開了新的一頁?!敖洑v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財政經濟困難,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學生健康,重視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彼伪M賢回憶,1950年6月19日毛澤東主席致信時任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指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營養不足,宜酌增經費。學習和開會的時間宜大減。病人應有特殊待遇。全國一切學校都應如此?!?951年初毛主席再次致信馬敘倫說:“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
“這應當是‘健康第一’理念的最早提法?!彼伪M賢說,“為貫徹毛主席的指示,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座談會,會后由政務院發布了《關于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要求糾正忽視學生健康的思想,切實改善學生健康狀況,并作出調整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時間、減輕學生課業及社團活動負擔、改進衛生工作、注意體育娛樂活動、改善伙食、學校經費支配適當照顧保健工作需要等六項決定。這個決定不僅對改善新中國成立之初學生的健康狀況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其后中共中央起草《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時,這個決定的六項要求都被作為基本依據,對推動‘文革’前17年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P>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對學生健康的關心依然始終如一,對學校體育的指導日益深入、具體,支持力度更大。宋盡賢回憶,從《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從“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一系列法規文件和重要指示,無不體現出黨和國家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心、對學校體育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青少年體質健康、防近視、校園足球等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些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四位一體”的目標無疑為學校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70年來,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是一以貫之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就將教育方針定為德智體全面發展。但在70年的歷史長河里,黨的教育方針的表述經常會有變化,從德智體全面發展,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又重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并舉。然而不管如何變化,體育始終在我們黨和政府教育方針的表述中,這說明學校體育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同時也充分證明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高度重視。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將目標指向立德樹人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完成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堪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核心在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這“五位一體”的總體要求中,必須發揮好體育的重要作用。
新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分為三個方面: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可以說,這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發展指明了方向?!薄吨袊鴮W校體育》雜志原主編賴天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賴天德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共進行了8次,不斷深入發展。其中改革力度最大時間最長的,是2001年啟動的最新一輪改革。體育與健康等課程并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吸取了前7次改革的經驗,同時也學習了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使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既具有中國的特色又具有時代的特征,提高了科學性,也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
賴天德印象較深的有幾個方面:
體育與健康課程較好地處理了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統一性與適應性的關系。從教學大綱改革與發展趨勢看,在教學內容上,不斷調整規定內容與自選內容的關系,逐步加大了自選內容的比重和學時。
體育與健康課程較好地處理了育體與育人的關系。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對培養學生的體育道德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都制定了比較明確的目標和內容,并把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抽象目標,轉化為可供觀察與評價的行為表現。
體育與健康課程較好地處理了學習體育知識技能與增進學生健康的關系。在幾次修訂體育教學大綱中,始終堅持把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提高學生的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體質作為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
在賴天德看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并把課程名稱改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把身體健康作為四大目標之一,專門規定了學習內容和評價標準。這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原院長毛振明認為:“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至少讓學生熟練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要求。它沒說三項,沒說四項,更沒說要掌握全部的運動技能。所以,我們需要在未來的體育課程建設方面有這樣的新認識,然后才能帶動我們體育教學的改革。比如說‘走班制教學’。因為我們將來要實現的是‘一校多品’,一個學校要有幾個有特色的運動項目,換句話來說,就是這個學校的‘小自助餐’。將來,我們的孩子就要在這一個盡可能豐富的‘小自助餐’里尋找到符合自己的(包括身高、能力、愛好、性格等)運動項目,然后去深入學習,從而打破我們現在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不良的體育教學模式。”
體育師資得到極大補充培訓成效顯著
2009年,記者撰寫的稿件《陽光體育凸顯教師缺乏之痛》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批示,要求將該問題納入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并最終在教育規劃綱要中形成了“開齊開足體育課,配齊配足體育教師”的政策。
2009年,首都體育學院劉海元博士承擔的“我國學校體育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的研究”表明:當時我國有中小學約60萬所,但體育教師只有約43萬人,缺額約29萬人,其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最多,達24萬人。
10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發展步伐越來越快,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表明,我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僅中小學體育教師就達55萬人。但教育部相關統計顯示,體育教師隊伍人數雖然增加了,但需求也增加了,有的地方已經從國家規定的每周小學一、二年級4節體育課,三至九年級3節體育課,高中2節體育課,增加到每天一節體育課,現在仍有20萬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缺口。
在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院長陳雁飛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體育教師隊伍也成為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培養培訓則是建設體育教師隊伍的重要手段,必須牢牢抓好?!?/P>
上世紀90年代初,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原副司長曲宗湖曾經到廣西一個非常貧窮的縣市調研,他去的是一個“一師一?!苯虒W點。老師姓黃,一個人既是校長,也是教師,又是校工,所謂的教室就是一個窩棚,學生也沒有操場。這次調研對曲宗湖觸動很大,調查結束后,他寫了兩本關于學校體育的書,一本是《素質教育與農村學校體育改革》,另一本是《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
接受記者采訪時曲宗湖說:“我既然是主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部門的負責人,就有責任讓農村孩子一樣能享受體育教育,達到‘增強人民體質,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鼻诤f,農村學校體育要發展,首先要有教師和配套的教材,其次要有體育器材設備。教育部每年都要分批培訓體育教師,東部地區問題不大,西部地區問題較大,尤其是老少邊窮山區。到了上世紀90年代之后,伴隨著教育的整體發展,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也開始被重視。
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表明,普通小學(含教學點)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占88.47%,體育器械配備達標學校占94.23%,各項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初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占92.58%,體育器械配備達標學校占95.91%,各項比例較上年均有提高;普通高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占91.77%,體育器械配備達標學校占93.84%。
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2014年7月,第十二屆全國學生運動會開幕之際,教育部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30年來學生體質與健康變化情況。數據顯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持續20多年下滑的情況下,近年來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個別指標甚至出現了連續上升的勢頭。
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印發實施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全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情況得到改善。
該負責人介紹,根據1985年開始的每5年一次的學生體質調研數據,以及2012年、2013年的抽測數據,我國青少年的形態發育水平繼續提高。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的生長發育水平繼續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城市男生以及7歲至12歲年齡段學生,增長最為明顯。
耐力素質顯現止“跌”并逐步回升。從1985年到2005年,各學段學生耐力素質成績出現下降,在2010年,7歲至18歲各學段學生耐力素質止“跌”并逐步回升,尤其以14歲至16歲年齡組最為明顯;但大學生成績持續下滑。
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出現積極的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導向和推進落實是關鍵:一是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取消“小升初”考試、小學畢業就近入學政策的逐步落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學甚至初中階段學生的升學壓力;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的逐步實施、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課程改革的推進,激發了學生、家長和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積極性。二是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制度的全面實施,調動了初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初中生各項體質健康指標出現積極變化的趨勢最明顯。三是教育部加強學校體育督導、學生體質健康抽測符合公示政策的出臺激發了各地重視學校體育的積極性。四是各地加大學校體育投入、推進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因地制宜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形勢初步形成。
然而,青少年體質健康形勢依然嚴峻,具體表現為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積極變化仍很脆弱,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趨勢依然未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標上不如中學生。盡管在很多方面取得矚目成就,青少年體質下降卻一直是學校體育之痛。
30年來,學生體質下降已成為一大難題,但初三畢業生體質卻是所有學段學生中最好的,這是因為從1979年開始,我國在許多地方試行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制度的結果。賴天德認為,中考體育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其積極的意義值得肯定,但體育考試的分值,應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來決定,既要看各地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又要看各地社會的接受程度。中考體育是基于學生體能素質長期下滑的情況提出來的,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學校體育所要追求的目標。“雖然我也是一個積極的倡導者,但我并不認為這是長遠之計?!辟囂斓抡f。
賴天德表示,就現階段而言,中考體育之所以對促進學生體能素質的提高具有如此明顯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希望能考上優質高中,畢業后能考上大學。所以,“體育進高考”的問題,就自然而然地提了出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開展:“一是全面推行還是只在重點高校推行?或選擇幾所最有影響力的高校進行試點?現在一些自主招生的高校已進行了,值得提倡。二是考什么?根據觀察,我以為還是測三項基本體能素質就可以了。三是如何考?從可行性來考慮,學校自己考為好。”
在曲宗湖看來,學校體育的發展首先在于質量,不能以數量為標準。而質量達標關鍵在于人的素質,要提高各級領導對體育的認識。其次,各個學校的校長要把體育放在德智體綜合素質均衡發展的重要位置?,F在大多數落實了,但是少數地區仍有欠缺。還有就是師資水平,這支隊伍的水平不僅僅是學歷達標率,還得有能力的達標,關鍵還是質量,只有質量上去了,學校體育工作才能上去,要堅持每所學校學生體質情況貼到墻上去,身高、體重、肺活量、身體素質等指標都要上墻,評比的時候更要注重質量。
毛振明認為,現在中國學校體育的主要矛盾是增強體質問題,因為我國學生的體質比較差。這和很多原因有關系,但不管怎樣,增強體質應該是學校體育首要的任務。但在增強體質的過程中,一定有非常愉快的鍛煉身體和痛苦的鍛煉身體的過程,而這兩者應該有區別。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一定要強化增強體質過程中快樂的部分。
70年漫漫征程,我國學校體育發展很快,取得很大進步。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和學校對學校體育育人價值認識還不到位,擠占體育課的問題仍然存在,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參與體育活動會影響學業或造成運動損傷,此外,場地、師資、經費等缺口還很大,部門之間工作合力還有待加強,資源整合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等。
學校體育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必須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著眼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緊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教育強國夢、體育強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0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