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定義,即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現代德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充分激發其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養其深厚的民族感情,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
奮斗精神呼喚革命文化教育
優秀的革命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最好的營養劑。國家獨立、民族復興是中國革命文化的主題,中國革命文化是國家獨立,也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和源頭活水,上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習革命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對時代責任的擔當和傳承。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個人興趣廣泛,接受新生事物較快,創新意識強烈,但他們政治理論基礎又相對薄弱,政治上還不夠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強,對歷史的深刻認識有待提高。加強革命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愛國熱情,引導其關心國家大事,從而增強對祖國發展的高度自信。大學生要從革命文化中汲取營養,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夢想精神呼喚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最好的“鈣”。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是與“中國夢”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的回信中講到了“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這個夢想將國家、民族、青年三方主體有機統一于中國人民共同的期盼、向往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青年人應用中國夢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魂,養成健康肌體。理想指引方向,信念決定成敗。大學生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發起為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而發奮學習的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掌握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本領。每一個青年的前途都離不開國家的前途,沒有國家的前途也就沒有青年人的前途。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團結精神呼喚自信教育
自信教育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靈魂。在全球網絡化、信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影響和消解不可避免。體現在個體上的民族精神有所淡化,民族國家意識淡薄,民族自強力下降,嚴重影響到個體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深厚的文化根基。當今中國已經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的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顯著提高,中華文化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價值,贏得廣泛理解認同。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我們中國人要自信,對大學生進行自信教育,一是讓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充滿自信,對我們的發展道路充滿自信;二是大學生要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能成就一番大業。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用青春用實際行動,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創造精神呼喚實踐教育
實踐教育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社會實踐活動是聯結學校和社會的橋梁,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可以學到課堂上、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受到在學校中受不到的教育。大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所以,應該結合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特點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地區、先進單位參觀訪問,或就某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互幫互學、共同進步。社會實踐有助于加深大學生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從內心理解和支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激發他們的愛國、愛黨情感,增強發奮學習、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內在動力;有助于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培養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內在積極性;還有助于鞏固書本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加強能力培養,克服脫離實際、眼高手低的弱點。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融五四精神于高校時代新人培育全過程”的部分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