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今年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尚有一段時間,但在塔里木大學的校園里,學生們討論和準備活動的熱情頗高。“我校的‘三下鄉’活動熱度從春季開學一直延續到第二年新的暑期,形成完整的閉環,成為了貫穿全年的思政課。”塔里木大學團委書記常海亮說。為探尋活動背后的故事,日前,記者前往該校進行了深入采訪。
“三下鄉”活動成為田間地頭思政課堂
“2023年7月,我參加‘三下鄉’活動,尋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老兵和胡楊校友。在第一師十團,我尋訪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寇曉燕。寇曉燕來自上海,長大后選擇留在南疆,帶領少數民族群眾致富,她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大三學生孫鵬浩參加了兩次“三下鄉”活動,每次到基層感受都會加深很多,“這是在校園里學不到的”。
“我們高度重視暑期‘三下鄉’活動的開展,將其作為‘田間地頭思政課堂’來打造,讓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在基層一線接受思政教育。”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張愛萍說,“我們把‘三下鄉’活動建設成為大學生人人參與的思政實踐課程,從而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據統計,在2023年暑期“三下鄉”活動中,塔里木大學組建了522支隊伍,近6000名學生和51名教師參與。活動結束后,學生們提交了萬余份調查報告和實踐故事。學校在基層一線建立了100個實踐基地,“三下鄉”實踐活動覆蓋全國276個地州市。5年來,來自1725個團隊的5萬余名學生累計深入604個村鎮、246個兵團連隊、282個社區、95家企業和128所學校,開展了民族團結、鄉村振興、教育幫扶、理論宣講、社會調查等主題實踐活動。
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塔里木大學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將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計入學分體系,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有了制度保障,塔里木大學“三下鄉”活動的熱度從前一年3月開學一直延續到第二年暑期活動開始,實現了影響力不斷線、資源利用不間斷。
“三下鄉”精神價值在課堂上延續
“我的家鄉在河北,過去總聽人說新疆邊遠,條件艱苦。‘三下鄉’活動中,我去了南疆地區,發現這里跟過去的印象有很大反差,農村發展得很棒,現代農牧業科技應用得很好,機會很多。”塔里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院)大二學生尹世杰表示,實踐體驗加深了他對鄉村振興的理解,使他獲得了感悟、消除了困惑。
實踐體驗后獲得的精神價值在課堂上得以進一步延續。很多學生表示參與“三下鄉”活動后,再回到課堂聽課,更能入腦入心。張愛萍認為,“‘三下鄉’產生的精神價值遠遠超過實踐活動本身。這些精神價值對于豐富和充實思政課教學大有裨益”。
在塔里木大學,教師參與“三下鄉”活動的熱情并不比學生低。“三下鄉”團隊實行雙導師制,鼓勵專業課教師、輔導員、黨政干部帶隊,形成“1+1”模式,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專業,輔導員和行政部門人員負責聯系、幫助和服務學生。教師們在基層一線獲得精神成長,再把精神價值延續和運用到日常思政教育中。
“2006年讀大二時我就參加了‘三下鄉’,17年的經歷讓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起來。我把自己的收獲講給學生們聽,也讓學生們的故事出現在課堂上,很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學生和我互相影響,共同成長。”塔里木大學輔導員王小云說,“受實踐活動影響,我自己堅定地選擇留在新疆,很多學生和我有相同的選擇。”
胡楊精神是塔里木大學多年辦學的精神坐標。要在思政課上講好胡楊精神,不到胡楊生長的地方去看,讓學生如何相信?在“三下鄉”活動中,教師們用思政教育的視角觀照百姓生活的變化,把搜集到的鮮活事例帶回課堂,豐富了課程資源,這已成為教師們的普遍共識。
“培養新時代戍邊人,‘三下鄉’是活教材。這些年來,我們建起了‘三下鄉’案例庫,在思政課的‘講活’上實現了突破。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接受洗禮,讓‘三下鄉’成為點燃師生自我價值的‘火把’。”張愛萍說。
將“三下鄉”全鏈條設計為全年思政課
“每年3月份,各學院開始宣傳動員,邀請上一屆參加過‘三下鄉’的學生去宣講,激發新同學的興趣。”塔里木大學團委副書記畢永福說,“這個時候開始,‘三下鄉’這個概念就在學生心中埋下了種子,成為全年思政課的開端。”
4月,學校下發“三下鄉”通知文件,各學院以專業化、項目化、持續化為原則進行團隊組建。5月是培育立項階段,各學院圍繞“黨的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鄉村振興”等主題進行培育和立項,學生們根據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在教師指導下撰寫立項書,完成立項答辯后,學院把高質量項目推薦到學校層面,學校評選后給予資金支持。
2023年,塔里木大學校級層面支持了160個“三下鄉”項目,每個項目團隊獲得了1500—5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持。與此同時,各學院還支持剩余的300多個團隊,給予500—3000元不等的經費資助。據統計,在支持大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方面,學校每年的投入達到100多萬元。
6月,“三下鄉”立項公示。7月8月,各團隊去往基層開展社會實踐。9月秋季學期開學,各團隊回到學校,進入總結階段,各類評比活動拉開帷幕。同時,“三下鄉”的最新成果開始進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10月至11月,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分享會,以舞臺化形式打造形式新穎的“青春思政課”。
來自“三下鄉”田間地頭的鮮活內容,就這樣進入學校思政教育體系,從而形成全年、全鏈條、全過程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思政課體系閉環。學校由此不斷積累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形成螺旋上升、滋養大學生精神成長的“三下鄉”魅力思政課體系。
“塔里木大學扎根南疆大地辦教育,教師和學生把田野當課堂,在大地上寫文章,使得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特別鮮活。”張愛萍說,“每年大批青年學生走進鄉土中國深處,觀照人民生活,從而有形有感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0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