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楊森,過去17年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一只小蟲子——黑水虻身上。5年前,他便因為“讓小小黑水虻賣出千萬身價”轟動全國
■楊森從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入手,先后在“黑水虻室內規模化、連續化人工繁育與產卵引誘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死磕!”憋著一股倔勁兒的楊森,用這個詞概括了他“十年冷板凳”是如何“坐”過來的
6月12日,河南省鄭州市,最高氣溫再次突破40℃。而在惠濟區河南農業大學科教園區的一座玻璃溫室里,盡管溫度已經接近50℃,卻有一群人正在揮汗如雨,忙得如火如荼。
“我們即將建成一個在世界范圍內都很先進的智能化、自動化的‘昆蟲工廠’!”說話的是一位衣服幾乎濕透的中年男子,正在指揮20多名工人進行設備、電力安裝和車間裝修工作,“工程已經到了關鍵期,蟲子也等不得,必須爭分奪秒!”
這位衣著樸素、不修邊幅的中年男子,正是被大家稱為“蟲子教授”的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森教授。
42歲的楊森,過去17年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一只小蟲子——黑水虻身上。5年前,他便因為“讓小小黑水虻賣出千萬身價”轟動全國;前不久,他又帶著新的研究成果喜獲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一等獎。“蟲子教授”的名頭,也由此而來。
鐘愛——
世界上最“偉大”的蟲子
人不可貌相。
說楊森是中年男子,其實年齡并不大,是標準的“80后”,然而頭發已經有些花白,再加上有著農學人特有的質樸,人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大。
然而看了他的簡介,卻讓人肅然起敬: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現代農業研究院農業廢棄物生物轉化和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12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及軟件著作權12項,主持成立河南省有機固廢生物轉化工程技術中心和河南省鄉村有機固廢低碳利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我們農業院校的教授,其實很多時候更像農民。如果身上不帶點兒土,腳上沒有點兒泥,那他十有八九不是合格的老師。像楊森教授,整天跟‘吃餐廚垃圾的蟲子’打交道,哪會成天西裝革履、收拾得那么光鮮?”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趙華新告訴記者。
“蟲”不可貌相。黑水虻,這種“長得像蒼蠅近親”的蟲子,相信大多數人見了都喜歡不起來。然而,在楊森這里,黑水虻卻被其贊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蟲子”——
它吃的是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有機固體廢棄物,卻用自己的身體為人類奉獻出大量的蛋白質和油脂,是家禽、家畜和魚類養殖的優質飼料來源;它不僅能清除垃圾,減少垃圾惡臭,還能消除病原微生物,是自然界高效的“清道夫”;與蒼蠅不同,它自身不攜帶任何病菌,對人畜無害,成蟲后幾乎不吃東西,也從來不騷擾人類,交配產卵后很快就會死亡。
在楊森的帶領下,記者在其成果轉化的企業——鄭州闊程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參觀了黑水虻從成蟲繁殖、蟲卵孵化、幼蟲育苗、幼蟲育肥到成蛹的五個不同培養階段。記者也第一次見到這“世界上最偉大的蟲子”的真容。
在成蟲繁殖間里,萬“虻”飛舞,楊森一邊詢問工作人員繁殖間的溫度和濕度情況,一邊熟練地拉開箱屜,察看產卵情況,并提醒記者小心別踩到落在地上的蟲子。
“這些蟲子好多都正處于交配期。一只雌性蟲子大約能產800粒卵,如果都能夠孵化成蟲苗,按照每只蟲子消耗1.5克餐廚垃圾的話,總計能吃掉1.2千克的餐廚垃圾。”楊森的介紹,也讓記者明白了他“心疼”蟲子的原因。
“黑水虻是一種常見的資源昆蟲,是繼蜜蜂、家蠶之后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馴養成功的昆蟲。它在整個一生過程中只講奉獻,不講索取,干著最臟、最累的工作,卻解決了人類城市發展的環保大問題,你說它偉大不偉大?”說起黑水虻的好處,楊森“鐘愛”之情溢于言表。
死磕——
黑水虻研究
說起楊森和黑水虻的結緣,要追溯到17年前。
2007年,楊森從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考入華中農業大學,師從喻子牛教授,學習方向為微生物,當時第一次接觸到黑水虻。
“當時看到這蟲子,的確也沒特別的感覺。”楊森開玩笑說,“但是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黑水虻的優點越來越明顯,這蟲子也就越看越順眼。”
就這樣,黑水虻成為楊森的主攻方向。
“我國每年產生大量的餐廚垃圾和畜禽糞便,這些都是放錯位置的可再生資源,目前利用效率不足,存在‘泔水豬’‘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和環境大面積面源污染風險。同時,我國飼用蛋白資源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保障國家蛋白資源安全供給面臨不小的壓力。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楊森說,這也是他十幾年來潛心研究黑水虻這個小蟲子的力量源泉。
2013年,博士畢業的楊森選擇回到母校河南農業大學,成為生命科學學院的一名教師。
“回河南農業大學工作后,黑水虻研究開始了加速度。”楊森說,和當學生時不同,參加工作后,學校提供的平臺、資源更廣闊更豐富,對黑水虻的研究也迅速走上了快車道。
但研究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僅在黑水虻自動化養殖設備的研發上,就曾讓楊森“傷透了腦筋”。
“剛開始人們對黑水虻了解不夠,很多企業對利用蟲子轉化有機固廢的前景持懷疑態度,不愿意‘陪跑’。可設備研發還是要建立在實際生產基礎之上,總不能空想吧?”無奈之中,楊森想到了自己家人在河南南陽老家的養豬場。
2017年暑假,把自家養豬場當作“中試基地”,楊森開啟了黑水虻自動化養殖設備的研發之旅。
“沒有項目支持,那段時間楊老師幾乎將自己的收入全部投入了研發。”黑水虻研究團隊成員張繼冉見證了這“中國第一套黑水虻自動化養殖設備”的誕生,“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推倒重來和不斷改良,沒想到研究微生物的他,在設備設計方面也有一把刷子。”
就這樣,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楊森從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入手,先后在“黑水虻室內規模化、連續化人工繁育與產卵引誘技術”“自動化和智能化處理畜禽糞便和餐廚垃圾的工藝工廠中試和設備研發”“黑水虻共生微生物制劑的生產與應用研究”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和微生物轉化餐廚垃圾生產微生物有機肥料的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一種用于黑水虻生長繁殖的生物磚”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的同時授權。
“楊老師一年中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奔波在養蟲場、餐廚垃圾處理廠和設備制造廠之間,特別在技術研發的關鍵階段,感覺頭發白得更多了。”張繼冉說。
“死磕!”憋著一股倔勁兒的楊森,用這個詞概括了他“十年冷板凳”是如何“坐”過來的。
轉化——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科研成果不能躺在實驗室里睡大覺,要積極推動轉化,才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楊森費盡心思,跨界搞自動化養殖設備的研發,正是將“黑水虻‘蟲—菌互作’生物轉化有機固廢”實現產業化的關鍵環節。
一系列科研進展,使楊森在黑水虻資源化研究領域確立了國內領先的地位。科研成果先后在河南、上海、海南等眾多地區推廣,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外國專家的關注。
2019年10月,在首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上,河南農業大學向新加坡南達公司授權黑水虻的人工繁育和相關技術,受讓金額為1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63萬元。“我們簽訂的是技術授權,對方有權在東南亞11國使用我們的技術和專利,但所有權仍是我們中國的。”楊森說。
采訪中,楊森為黑水虻產業算了一筆賬:
我國年產餐廚垃圾約1億噸,畜禽糞便38億噸。傳統餐廚垃圾處理方式主要依靠政府補貼,糞便處理附加值低,成為限制養殖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使用黑水虻進行生物轉化,每噸餐廚垃圾可以獲得黑水虻鮮幼蟲約200千克,蟲沙約300千克;每噸畜禽糞便可以獲得黑水虻鮮幼蟲約120千克,蟲沙約350千克。
如果把全國一半的餐廚垃圾和畜禽糞便使用黑水虻進行生物轉化,每年能夠生產黑水虻鮮蟲2.1億噸,折合昆蟲干基蛋白約7000萬噸,遠高于目前每年全國的魚粉進口量160萬噸,年創造經濟價值將超過6000億元。這還不算蟲沙的附加值。
“我們公司也正是因為楊教授的到來,才扭虧為盈的。”鄭州闊程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雨彪告訴記者,“之前我們需要購買別人的蟲卵進行繁育,有了楊教授的技術支持,黑水虻實現了自繁自育,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楊森團隊研發的黑水虻自動化養殖設備的應用,還帶動了飼料行業結構變化,推動了昆蟲功能油脂、抗菌肽等新興行業的發展。
“垃圾處理廠”變身“垃圾資源廠”,成為企業看重的“新金礦”。不久前,北京某研究院的負責人主動與楊森團隊接洽,計劃將其新技術應用到全國19家餐廚垃圾處理企業中。
現如今,在河南農業大學和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項目的支撐下,楊森構建的日處理10噸有機固廢的標準化“昆蟲工廠”示范基地,正在河南農業大學科教園區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預計6月底投產。
“屆時,昆蟲工廠將實現黑水虻的工廠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養殖與加工,8—10天內就可以將相應比例的餐廚垃圾、畜禽糞便、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固廢進行全物質資源化循環利用,為科研成果的進一步推廣起到示范作用。”楊森信心滿懷地說。
燃夢——
心懷綠水青山
歷經10余年研究,楊森“光芒初綻”,除了致力于將成果輻射到更多的地區,他還在思考著如何培養更多的人才。
“報我的研究生,第一步就是要能吃苦,不怕臟、不怕累,下廠區那是必需的。因為我們這個學科是偏實驗的學科,沒有一定的一線實踐積累,要想出成果,那只能是‘空中樓閣’。”楊森說,“將來我們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那是要為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問題的,不能有絲毫馬虎。”
“楊老師認真負責,對我們期望很高,工作中對我們每個人的課題都非常上心,常常給出最適合我們的建議。生活中,他也會講自己的求學經歷來激勵我們。”2023級研究生王明慧說。
所在研究領域內,有什么新的文獻或者動態成果出來,楊森總會第一時間分享給研究團隊的師生;參加一些國際會議,他也總會想著多帶學生開闊視野。
現在已經是博士生導師的楊森,還堅持給本科生上課。“通過帶本科生,一方面可以影響和發現一些好苗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人才的貫通培養。”楊森說。
“每當我們想要懈怠的時候,總會想到楊老師的那句話——心懷綠水青山,我們做生物科研的有這個優勢,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在研究中找到樂趣、實現價值,既是對我們自己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2021級碩士研究生張稀路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0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