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勞動課上,五年級(2)班的學生們正圍著一幅《龍騰盛世》繡品發出陣陣驚嘆。“哇,太美了!”“真的是用線繡出來的嗎?”周老師以呂鳳子先生三辦正則學校的故事引入,帶領學生走進“正則繡”的奇妙世界。
看到刺繡針線、繡繃、布料、畫筆等材料,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想動手試試,教室里一下“亂”了起來。
“一件精美的‘正則繡’作品,不僅要千針萬線,付出艱辛的勞動,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周老師從工具介紹到手法演示,一步步指導學生在布料上描“福”字,上繡繃練習針法。
“哎喲——”一聲輕呼打破了課堂節奏,原來是有學生被針扎了手。周老師一邊細心為他消毒,一邊叮囑大家:“當心別讓針‘咬’了。”
展示環節,繡著“福”字的小作品掛滿了黑板,學生們相互欣賞,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
“你對‘正則繡’有興趣嗎,課后或者在家里面會自己去練習嗎?”周老師問。
“想是想,但是如果老師不作為作業來布置,爸爸媽媽就不同意。”“家里也沒有刺繡的工具呀。”孩子們議論起來。
周老師靈機一動,說:“今天大家的表現非常好,課上使用的‘正則繡’工具——小繡繃、針線包、布料,每人一份,就送給大家當作禮物了。但是同時也有一個任務,希望大家回家做一件作品,繡一個字或一個卡通形象,下節勞動課我們再交流。”學生們拿到“禮物”興高采烈,欣然接受了任務。
這個暖心舉動引發了連鎖反應。課后研討中,校長和教師們深受啟發:勞動教育要真正落地,必須向課外延伸,營造家校協同的氛圍,讓學生們有興趣、有時間、有條件,自覺開展勞動,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勞動素養、培養勞動精神的目標。
第二天,學生們興奮地分享著家庭刺繡的趣事:“爸爸媽媽也一起繡呢!”“這樣的作業真好,我喜歡!”……
勞動課是這樣,科學、藝術等課程也一樣,要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書包里的“小繡繃”,反映了學校育人理念的大變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17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