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廣西立足“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合作框架,依托區位優勢與豐富的職教資源,扎實推進中國—東盟職業教育高質量合作發展,聚焦東盟國家職業教育人才需求,將來華留學生培養作為深化合作的關鍵抓手,構建并實施了“標準共建—語技融通—文術共生”的培養路徑,開辟了職業教育國際化新路,打造出東盟國家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培養的“廣西樣板”。
標準共建:對接產業需求繪制跨國培養藍圖
廣西構建了“需求牽引—標準貫通—認證閉環”的跨國人才培養標準建設機制,通過以下路徑破解產教供需錯配難題:
需求精準測繪。繪制產教融合“導航圖”。廣西依托10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國別研究所,聯合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團等62家“走出去”企業,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管理部門、行業企業共同繪制新能源汽車、跨境電商等八大領域技能人才需求圖譜,精準識別區域產業鏈人才缺口與能力要求。
標準協同開發。架設國際人才培養“高架橋”。廣西職業院校采用“政—研—校—企—行”五方聯動的方式,制定了22項跨國職業資格標準,其中15項被東盟國家納入職業資格框架,并依據相應職業資格標準制定東盟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的人才培養標準32項,覆蓋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實訓要求等核心維度,實現 “產業需求—人才培養”全鏈貫通。
推進實施認證閉環。打造質量保障“環島樞紐”。主要由課程認證、證書認證和質量監控來實現,通過開發東盟互認課程包實現課程認證,推行“1+X”跨國證書體系實現證書認證,建立跨國教學質量評估委員會實施質量監控,建立“標準執行—效果反饋—動態優化”閉環機制。
語技融通:構建“中文+技能”融合育人新范式
廣西立足東盟留學生培養特殊性,創新 “三維貫通”育人機制,通過以下做法破解語言與技能割裂的困境:
課程體系重構。從模塊化到生態化。聚焦崗位能力,開發“文化根脈—語言主線—技術應用”活動式模塊課程,建成114門雙語活頁課程包,開發37項VR(增強現實)實訓模塊,進一步豐富課程資源建設,形成東盟來華留學生課程體系的生態化構建。
師資結構升級。構建跨國協同教學共同體。創新打造 “三師聯動、多元互嵌”的國際化師資體系,突破傳統師資能力邊界。首先是專業導師夯基固本。遴選國內“雙師型”骨干教師承擔專業技術理論教學,確保教學內容對接產業前沿。其次是技術導師賦能實戰。聘請58名東盟國家產業教授駐校授課,將東盟國家產業發展的真實案例融入教學。再次是文化導師融通互鑒。邀請非遺傳承人+語言專家組建文化導師團隊,在相應的實訓中嵌入文化解析,培養留學生“技術應用+文化理解”的雙重素養。
教學場景革新。虛實融合的智慧課堂。聚焦東盟留學生培養特殊性,創新“文化轉化—技術賦能—數據循證”三維教學場景。文化轉化,是將壯錦紋樣、銅鼓工藝等轉化為技術認知符號;技術賦能,是依托中國—東盟職教云平臺建立“虛擬演練→跨境協作→實境認證”實訓鏈;數據循證,是通過AI能力雷達圖動態追蹤學生“語言—技能—文化”三維素養,驅動個性化教學干預。
文術共生:深植文化根脈賦能價值共同體構建
廣西踐行“以技傳文、以文潤技”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西民族特色與現代工匠精神深度融入留學生人才培養,破解文化隔閡導致的價值認同難題,實現“文化理解—技術認同—命運與共”的共生發展。
文化根脈植入技術載體,激活工匠精神基因。在實訓教學中系統融入文化元素,如在新能源汽車維修課程中解析“魯班鎖”榫卯智慧,詮釋精密協作的工匠精神;在建筑技術實訓中再現廣西侗族風雨橋的生態營造智慧;在電子商務實戰項目中推廣壯錦、繡球等非遺文創品,培養學生文化價值轉化能力。同步開發了12門文技融合課程,使技藝傳承與文化浸潤同頻共振。
雙向文化浸潤平臺,架設情感共鳴心橋。實施“東盟留學生文化使者計劃”,鼓勵學生展示本國文化并深度參與“廣西三月三”等民俗活動。組織“走讀廣西”實踐行,帶領學生探訪柳工智能制造基地、合浦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遺址,在實景中感知中國發展脈動。定期舉辦“技術·文化·責任”主題沙龍,引導東盟師生共議區域可持續發展,強化“一帶一路”建設者使命感。
工匠精神涵育體系,筑牢價值認同根基。構建“現代魯班”精神培育機制,將“精益求精、守正創新”納入課程評價標準,設立“魯班小匠”表彰跨文化融合標兵;建立“職業價值觀成長檔案”,追蹤學生技術倫理、社會責任等素養發展;依托東盟校友會網絡,宣傳優秀留學生的“知華友華”典型事跡,持續擴大多元文明互鑒的“同心圓”。
廣西以“標準共建”精準錨定發展需求,以“語技融通”有效破解培養瓶頸,以“文術共生”深度涵養價值認同,探索出一條“需求對接精準化、培養模式融合化、價值認同共同體化”的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留學生培養新路,不僅為區域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更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架起了民心相通、技藝相授、命運與共的堅實橋梁,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高質量合作與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了鮮活的廣西智慧與力量。
(作者系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院長)
東盟國家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體驗中國文化。圖①為學生在體驗壯族刺繡。圖②為學生在制作五子養生錘。圖③為學生在練習仿宋點茶。
周彤 攝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6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