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廣告必須直擊靈魂——AI(人工智能)能高效產出內容,但真正打動人的是故事與情感共鳴。”近日,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2020屆校友、與光同行(杭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何金銘重返母校,以“基于AIGC的創新思維培養”為題,用一場融合技術前沿與文創實踐的講座,講述該校探索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時代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生動實踐。這場講座的背后,是該校近年來以“校友資源”為紐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推動人才培養從“技能本位”向“素養本位”轉型的深度實踐。
“過去我們談創新創業,更多的是鼓勵學生自己找項目。現在我們發現,最鮮活的創業案例、最前沿的產業需求,就藏在校友的成長軌跡里。”該校大學生創業園負責人介紹,為破解傳統產教融合“校熱企冷”“供需錯位”的痛點,學校通過“搭平臺、聚資源、強實踐”,將校友資源轉化為育人優勢,建立了覆蓋全校專業的“校友企業資源庫”,收錄了包括何金銘團隊在內的100余家校友企業信息;同時組建“創業導師人才池”,形成“企業需求清單—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實訓內容”的閉環轉化機制。
如何讓校友資源與產業需求真正融入課堂?學校構建起“課程—實訓—競賽—孵化”四位一體的育人體系,校友企業與產業導師深度參與每個環節,推動人才培養從“紙上談兵”轉向“實戰淬煉”。
讓課程“活起來”,在課程改革中打破傳統“理論+作業”模式,推出“雙創啟航班”“雙創飛翔班”等課程,校內教師負責理論講解,企業導師則聚焦產業痛點,結合真實案例,拆解技術落地的底層邏輯。
讓實訓“實起來”,組建大禹現代學徒制學院等6個特色產業學院,引入真實項目進課堂。學生團隊深度參與何金銘團隊為央視一套《逢春》主題秀演出項目提供的技術支持,依托自主研發的“有光AI平臺”,運用多模態生成技術精準解析品牌文化基因,成功將傳統影視制作中需12個環節完成的素材生成流程壓縮至5個環節,整體效率提升超50%。在此基礎上,學生團隊自主創作的“筍小滿”“數潛潛”等10余個AI動畫短片,因兼具文化意蘊與技術創新廣受關注,部分作品已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讓競賽“燃起來”,學校依托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等國家級賽事平臺,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創業項目。今年,學生團隊重點打造的“智臻農韻—匠心技藝&AI動畫”項目便是一例,其靈感源自何金銘團隊在產業實踐中發現的“特色農產品AI動畫品牌形象塑造”需求空白,通過將AIGC技術與歷史人文、風土人情、農產品外貌特征結合,探索出“技術賦能文化、品牌激活產業”的新路徑。
讓孵化“強起來”,學校成立翔宇創業學院、大學生創業園,設立科技企業孵化委員會、創新創業指導委員會和教育基金會,吸納合作企業、優秀校友捐贈,組建就業創業社團,為優質項目提供“場地+資金+導師”全周期支持。近年來,大學生創業園入駐的創業項目累計達60余項,其中21家完成工商注冊,通過與校友企業需求對接,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帶著項目無縫入職校友企業。
這種以校友資源為紐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育人模式,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文化自覺”顯著提升。“過去學生做設計,習慣‘追熱點’‘仿案例’;現在他們會主動研究傳統文化基因,思考‘如何用AIGC讓老手藝煥發新生命’。”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感慨道,“這種轉變,正是創新創業教育與產教融合帶來的深層影響。”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6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