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春天在地里挖野菜、秋天爬樹摘柿子;晴天扎堆兒看螞蟻搬家、雨天一起研究蚯蚓活動;樹下的“農家小院”在豐收時節香氣四溢,大家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城市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實驗幼兒園為幼兒開辟出“撒野”的地方,讓泥土的芬芳、枝葉的窸窣陪伴幼兒進行游戲與探索。這片帶著幾分野趣的“小森林”仿佛一片綠洲,讓幼兒的眼睛和心靈得到凈化。
即墨區實驗幼兒園尊重幼兒的天性,始終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提出“玩美”教育的主張,并著手探索如何賦予幼兒游戲自主權,支持幼兒通過“真游戲”實現全面發展。
立足環境,打造幼兒成長的“玩美”世界
環境是自主游戲開展的基礎,即墨區實驗幼兒園室內面積相對較小,在戶外環境方面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提高場地利用率,幼兒園積極對戶外環境進行改造,讓每個角落都成為幼兒的樂園。
打造“親自然”的戶外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成長。幼兒園充分利用樹林、草坪、沙地等自然資源,在設計上堅持“野趣、多元、實用”的理念,讓幼兒能與一草一木、一鳥一蟲對話。在小樹林的農家小院里砌上灶臺,為幼兒提供生火、拉風箱的場地,讓幼兒體驗農家勞動的快樂;改造多功能長廊、傳統民間游戲區,開發傳統游戲項目的新玩法,讓游戲環境既符合幼兒興趣又切合園所空間特點;將閑置的水泥臺“變廢為寶”,使其成為幼兒表演及體驗茶道的舞臺,雜物堆放處成了涂鴉區和騎行區,讓幼兒有足夠空間開展情境游戲,逐步形成了“暢玩”的游戲特色。
構建“有故事”的室內環境,讓幼兒成為班級環境創設的主人。區域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幼兒園打破室內面積較小的局限,整體規劃,巧妙設計,拆除班級游戲區之間的隔斷、利用寢室擴展游戲空間,讓幼兒自由進出游戲區并進行班級環境創設;游戲區命名去除主題化和功能化,開放游戲區玩法;在幼兒園中庭風雨操場設置混齡角色游戲區,安裝有輪子的游戲柜,方便幼兒根據需要自主擺放,幼兒可自行選擇玩伴、自主建構和開發游戲空間。
回歸課程,創生潤澤童年的精彩活動
幼兒園將抽象的教育理念通過具體課程和活動轉化為幼兒的成長體驗。整合園所、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圍繞“樂玩區域”“暢玩戶外”“賞玩美術”“閱玩繪本”及“和美生活”“趣美環境”“諧美家園”“育美課堂”,逐步開發出“玩美”課程體系,并按照生活化、游戲化、多元化的路徑予以落實。
聚焦生活化實踐,讓“一日生活皆課程”落地生根?!啊婷馈钫n程”將生活活動納入課程范疇,教師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和各種能力。例如,開展“每周一詩、天氣播報、新聞播報、餐點播報”等活動;在進餐環節引導幼兒正確洗手、自主取餐、按數取物,通過自理能力比賽、生存教育技能大賽等活動,讓幼兒在備賽中增強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
深化游戲化實踐,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幼兒園以“暢玩游戲”為載體,探索戶外自主游戲新樣態。以“西水東調”為例,幼兒園水渠東面有個沙池,盡管池邊有水龍頭,但幼兒仍喜歡從西面水渠引水過來玩,有的幼兒拿水桶提,有的幼兒用水渠邊的壓水井把水抽上來,再搭建運水管道,讓水流到沙池。在這一過程中,協商、合作、解決問題等環節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搭建水道時感知水的流動與坡度的關系,培養了幼兒的數學思維,讓他們懂得了“水往低處流”的道理。
踐行多元化實踐,助力幼兒收獲多彩的成長體驗。幼兒園以“‘玩美’閱讀課程”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用閱讀活動引領幼兒、教師、家長共同閱讀。通過“‘玩美’節慶課程”帶領幼兒感受中華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以“過大年趕大集”為例,幼兒體驗寫福字、剪窗花,制作年貨并布置大集進行售賣,用收入為園所幫扶協作單位的小朋友購買禮物。這項活動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愛心,買賣過程也讓他們認識了貨幣、學會了計算。為落實勞動教育,幼兒園開設了“‘玩美’食育課程”,幼兒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啊婷馈佬g課程”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表達、暢想、觀察的天地,培養了他們的藝術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追隨幼兒,激活游戲發展的內生力量
真正的游戲源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幼兒的主動探索和快樂體驗是游戲的核心。幼兒園讓幼兒做主,讓游戲回歸本質,不再是成人預設和安排的“活動”。
彈性安排時間,讓游戲時長連續且完整。充足而連續的游戲時長能支持幼兒深度投入游戲并提升游戲水平。幼兒園調整了“上下午各1小時戶外活動時間,先集體游戲后自主游戲”的安排,改為“上午1.5小時開展自主游戲,下午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集體游戲+體能訓練’”,保證幼兒每天擁有至少1小時完整且連續的自主游戲時長。
關注幼兒興趣,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多元的游戲材料是幼兒自主充分游戲的前提,幼兒園采用“一低兩增兩可”的材料投放策略,投放具有開放、自然、多元特點的低結構材料,讓幼兒隨意組合、排列,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加游戲材料的數量和種類,滿足多名幼兒同時游戲的需要,為具備不同經驗和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材料支持;另外,提供可移動、可組合的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究材料的不同組合和玩法。
實施“1+4+1”游戲模式,推動游戲深度發展。幼兒園將每學期第一個月(9月和3月)定為固定場地游戲時間,通過在戶外四大游戲區每周循環游戲讓幼兒熟悉場地和材料。第二個月開始,每周前4天為固定場地混齡游戲時間,周五為“暢游日”,開展混齡游戲,幼兒打破班級、場地界限,自己決定去哪兒玩、和誰玩、玩什么、怎么玩,提升交往和游戲水平。
玩是一種狀態,美是一種追求。即墨區實驗幼兒園通過創設沉浸式的游戲環境,提供開放性的游戲材料,培養愛運動、樂探究、有愛心、善交往、敢表達、會創造的幼兒;教師不斷提升專業能力、轉變游戲理念,從游戲的“主導者”變為“支持者”、從“看見幼兒”走向“看懂幼兒”;在邀請家長入園、舉辦家長學校等活動中,家長也重塑了教育觀和兒童觀,越發理解游戲的價值。
近年來,即墨區實驗幼兒園有多項省級、市級、區級課題立項,在游戲方面探索并形成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榮獲市級教學成果獎項。未來,幼兒園將繼續更新迭代游戲模式,以“玩美”教育搭建利于幼兒成長的舞臺,讓生命更加鮮活與靈動。
?。ㄉ綎|省青島市即墨區實驗幼兒園園長 孫燕)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9日 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