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時代教育使命下,博物館與高校實現雙向賦能,不僅能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邊界,更能通過資源互補和模式創新,構建社會美育與高校美育的融合創新生態。
走進“活”的課堂——博物館成為育人新場域。作為“立體的教科書”,博物館正成為高校美育的延伸課堂。博物館美育打破了傳統美育的時空限制,實現了知識傳播的多元化和立體化。博物館展陳設計具有天然的“時空并置”教育優勢,加上數字技術的運用和虛擬展覽的互動設計,建構了多維度的美育浸潤場域,激活觀眾的審美認知和體驗。例如,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余隋懷將“天工開物——設計之美”課程的授課地點移至陜西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在參觀中直觀感受不同文明階段的審美差異和技術傳承。
對于高校而言,博物館的美育價值不僅在于“以器藏禮”,更在于以物育人、以美塑魂。這種“器物審美—文明之思—文化傳承—青年使命”的育人轉化鏈,正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路徑。
注入學術活力——高校賦能文物新敘事。高校通過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為博物館美育注入學理支撐,將學術和育人成果轉化為公眾可感知的文化敘事,讓博物館美育更有理論高度。西北工業大學積極與陜西省七大博物館合作,主動參與博物館美育實踐,探索基于“道在器中——博物致知·以美潤心”理念,館校共融、雙向賦能、三位一體的博物館美育新路徑,推進高校美育、博物館美育和“總師育人文化”深度融合。
協同構建美育基地,共筑館校研學育人創新平臺。一是搭建空間融合的美育平臺。學校與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知名文博機構共建“沉浸式美育實驗室”,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機會。二是設計資源融合路徑。學校打通校內外美育資源,開發“文物里的中國精神”美育研學路線,設計“青銅器密碼”“盛唐美學工坊”等特色主題實踐模塊,還與陜西歷史博物館等聯合打造了“盛世華彩 傳承系列”貴重金屬文創產品,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理解。三是探索以信息技術賦能博物館美育。學校運用三維掃描、全息投影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數字文物課堂”,讓學生在虛實結合的環境中觸摸文明的溫度,感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
深化館校美育協作,共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一是依托“陜西省中華美育資源建設研究中心”高端智庫,全面挖掘整合陜西獨特而豐厚的中華美育資源,促進考古文博、非遺等美育資源的融合創新發展。二是聚焦博物館美育資源的獨特價值和中華美學思想的創造性轉化,開展跨學科的科研團隊建設、融合課程研發和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聘請文博考古專家擔任美育導師,開展專項課題合作研究,雙方形成聯合教學團隊,共同研發涵蓋“通識理論、審美素養、實踐創新”三個維度的博物館美育系列課程,構建起“理論認知的通識課—專業賞析的審美課—實踐創新的研學項目”分層遞進的課程體系。
聯動校館創意實踐,深度拓展優秀文化創新傳播方式。學校師生團隊研發“如果文物會說話”系列動漫、短視頻,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文物“活”起來,講述文明故事;策劃“盛世丹青”“東方美學工坊”等活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向海外展示中國文物之美,搭建文明互鑒的橋梁;打造“美美與共”高校國際志愿者講解隊,為公眾提供多語種講解服務。聯動創意實踐豐富了高校美育的形式,提升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自信,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邁向系統共生——館校攜手構建新范式。館校合作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重構”,拓展了社會美育與高校美育融合發展的“大美育”新思路。高校與博物館雙向賦能,實現了資源的整合、文化的躍遷與美育范式的變革,從而共同塑造出一種跨越時空、虛實共生的美育新生態。
?。ㄗ髡邌挝唬何鞅惫I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4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