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學校班主任的問卷調查中,68%的班主任對AI存在“工具恐慌”,擔憂被算法取代。這種認知偏差源于對AI與教育本質關系的模糊認識。作為校長,要引領他們從技術焦慮轉向素養覺醒,幫助他們更好運用AI來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傳統班級管理依賴時間投入和經驗積累,AI時代需升級為智慧型治理。我校聯合高校研發的智育班務系統,成為轉型關鍵載體。多維數據歸集模塊自動采集學生課堂互動、作業質量、社交行為等18類數據,每日生成班級健康度雷達圖。智能預警干預模塊通過機器學習建立學生發展模型,當檢測到學生連續3天專注度低且社交減少時,會推送潛在心理風險預警及干預策略包。個性化成長檔案模塊以可視化時間軸呈現學生成長圖譜,不僅記錄成績,更保留關鍵成長事件。工具賦能的核心是釋放教育生產力。使用智能系統后,班主任事務性工作時間減少60%,得以專注于一對一談心、家校深度溝通等高情感價值工作。
應對AI時代挑戰,需打破壁壘構建協同成長機制。我校推行多維賦能機制,助力班主任專業躍遷。跨域智囊團將AI工程師、學科教研員、心理教師、班主任按一定比例編成8個小組,每月開展“教育場景黑客松”。云端經驗池通過加密型案例共享平臺,讓班主任匿名上傳AI應用案例,系統經相關技術提取要素并分類。平臺已積累案例576個,平均每周為班主任提供17次有效參考。
我們制定了《校園AI應用倫理規范》,明確三條紅線:數據采集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如課堂表情識別僅記錄專注度;算法決策設“教師否決權”,如座位調整方案需班主任審核;特殊學生保護實行“雙重驗證制”,AI分析結果需心理教師復核。我們還創設了“無屏教育日”,每周三下午停用電子設備,開展書信交流、田野觀察等活動。
AI時代的教育,應是數據理性與人文溫度的共生。當班主任既能用AI分析學情,又能陪學生談心,班級管理既有數據支撐,又有手寫卡片的溫暖,教育便擁有了其理想中的樣貌。這種專業成長的智慧,終將成為穿越技術迷霧的永恒航標。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縣蓮塘第二中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7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