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學師生在“問題墻”前交流。
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學學生在樓頂農場采摘。 學校供圖
在學校走廊盡頭,一面貼滿彩色便利貼的“問題墻”格外醒目。“屋頂農場剛剛種下的菜苗,被小鳥吃了怎么辦”“最近廁所總是有異味”“校門口的石墩讓好幾個同學摔倒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校園瑣事,在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學卻成了教育的鮮活素材。近年來,學校以“濮家大腦”課程為載體,引導學生從“問題墻”出發,開展“校園微更新”項目實踐,讓教育從課堂走向真實生活,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育創新思維與社會責任感,成效顯著。
從抱怨到行動
讓問題成為教育的起點
2021年,學校啟動“濮家大腦”課程時發現,學生對校園問題的抱怨背后,是未被滿足的參與需求。為此,我們設立“問題墻”,鼓勵學生課間自由記錄觀察發現,將碎片化意見轉化為教育資源,構建“發現—探究—解決—反思”的閉環實踐體系。
午餐時段的剩菜桶曾是學生抱怨的焦點——“菜不好吃”“不合口味”的聲音時常傳來。學校沒有簡單批評浪費行為,而是將“抱怨”轉化為教育的契機,以“設計一份受同學歡迎的營養菜單”為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從“旁觀者”變為“行動者”。
學校首先通過播放午餐浪費現場視頻,讓學生直面“食堂阿姨精心備餐卻剩菜過多”的矛盾,引發共情:“如何讓午餐既營養又受歡迎,減少浪費?”這一問題點燃了學生的探究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調查問卷,走訪師生收集口味偏好數據,用統計表、扇形圖分析哪些菜最受歡迎、哪些營養成分攝入不足。學校通過科學課帶領學生學習相關營養知識,結合時令蔬菜價格表、食品安全常識,明確菜單設計需兼顧喜好、營養、健康等八大要素。
在“菜單共創”環節,學生不僅合作制定菜品搭配方案,還為菜品設計了“陽光胡蘿卜卷”“彩虹蔬菜丁”等趣味菜名,用手抄報、歌曲創編等形式呈現成果。最終,學生設計的菜單被食堂采納,午餐浪費量下降40%,學生更在實踐中提升了數據分析、團隊協作與問題解決能力。
學生還在課余時間以“校園安全員”身份主動參與調研。例如,從廁所異味這一現象切入,通過實地觀察、原因分析,發現通風設計、清潔流程等多維度問題,進而探索解決方案。每學期“問題墻”上收集的記錄都超過500條,經師生共同篩選、論證,形成“校園微更新”項目庫,讓學生在真實問題解決中培養核心素養。
這種“從抱怨中發現問題,在行動中解決問題”的模式,讓教育真正扎根于真實生活,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從圖紙到實景
以項目化實踐推動學生成長
“校園微更新”項目的成功實施,得益于科學完善的組織架構。學校構建了“導師引領—項目迭代—評價保障”的驅動機制,確保項目有序、有效開展。
在項目研究團隊建設上,學校打破學科壁壘,組建了由學科教師、家長志愿者、專家、社工等組成的“1+N”導師團。學生問題入選“校園微更新”項目庫后,可自主向導師發起邀約,組建團隊。以“防鳥稻草人”項目為例,項目組發起學生圍繞“如何24小時全天候防鳥且不傷害鳥類”這一核心問題,自主招募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同學組建團隊。他們主動聯系科學教師咨詢鳥類習性,邀請浙江省農科院專家擔任技術顧問,還邀請美術教師指導稻草人造型設計。這種導師組合,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了跨學科的專業支持。
項目實施采用“雙軌并行”的時間管理模式。每周三下午的社團課,保證項目常態化推進,童玩節、豐收節等傳統節慶則提供集中實踐的契機,讓學生擁有充分的研究時間和空間。
“允許失敗”這一理念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更有安全感。“防鳥稻草人”項目初期,學生們制作的稻草人不是被風吹倒,就是嚇不退鳥兒。他們通過慢動作回放觀察鳥雀反應,發現動態元素比靜態造型更有效,于是增加了隨風轉動的彩帶和反光鏡片。這種基于實證的改進,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失敗是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允許失敗”的安全感中,學生們不斷迭代自己的項目。在“用米粉捏雀子嘴”“生態鳥窩”等迭代保衛農場的項目中,學生經歷了從“防鳥”到“愛鳥”的認知轉變,最終通過在鳥窩放置食物的方式,實現了人、菜、鳥和諧共處的生態愿景。
學校開發了“勞動素養畫像系統”,通過點陣筆、物聯網設備等無感采集學生的勞動數據:從方案設計的修改次數,到團隊協作中的發言頻率,從工具使用的熟練度,到解決問題的創新度,都被轉化為可視化的成長曲線。如在“校園廁所革命”項目中,系統顯示學生們的工程思維、表達溝通能力、抗壓能力三項指標提升最為顯著,其中團隊協作效率在項目中期有明顯波動,對應著他們因分工問題產生的爭執與和解。這些數據不僅為個性化指導提供了依據,更讓學生直觀看到自己在勞動中的成長軌跡。
從校園到社會
在實踐中培育學生創新思維
在學校的教育圖景中,“校園微更新”不僅改變著物理空間,更塑造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那些貼在“問題墻”上的彩色便利貼,最終生長為滋養創新人格和思維的種子。
在“美墩墩”行動中,學生主動用畫筆為校門口的12個石墩“換裝”。從集體頭腦風暴確定主題,到分組設計草圖打磨創意,再到師生協作繪制,學生全程參與石墩改造的每個環節。他們不僅將校園四季、向日葵精神、傳統紋樣等元素融入設計,更在勾勒、調色中,體會藝術與勞動的結合。最終,原本單調的石墩變身“會說話的美育載體”,成為校園新晉打卡點。
在學校“小小樓道長”項目中,教育從校園延伸至社會,成為校家社協同的生動載體。濮家社區要重新改造,四年級“向日葵小隊”的樓道長們發現,學校周邊老小區的上學路線存在標識模糊、拐角有盲區等問題,便將“校園微更新”中習得的調研方法遷移至社區——他們帶著卷尺丈量路段,在家長和導師的指導下用問卷收集100余戶居民的意見,繪制出“最美上學路”手繪圖。方案經“家人圓桌會”通過,獲社區采納后,孩子們又化身“施工監督員”,跟進地磚鋪設、綠植栽種,讓圖紙上的創意落地成為現實。
更令人動容的是“老小區適老化改造”項目。樓道長們在探訪高齡老人時發現輪椅通行困難,扶手有松動,便借鑒校園“自動灌溉系統”的迭代思維,設計出“模塊化無障礙坡道”方案,成本僅為傳統改造的1/3。
從校園“問題墻”到社區“議事桌”,孩子們以勇氣直面真實問題,用行動踐行社會責任,這種“從觀察到創造、從提案到落地”的全過程參與,正是在活動中培育創新人格和思維的生動實踐。我們堅信,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學生在真實的世界中,用雙手創造美好,用智慧解決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7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