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食品安全關乎學生身心健康與社會穩定,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管理,但縣域基層仍存管理短板,需要市縣層面加強統籌和指導。依托教育部連續開展的“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和“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各地探索出多元區域監測模式,為破解校園食品安全難題提供了有效路徑,也為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指明方向。
強化社會監督 倒逼食堂規范
面對校園食品安全監管挑戰,多地結合實際探索出成熟模式,形成差異化治理路徑。
智慧監管與風險預警模式。以智能技術實現精準防控。河北邢臺搭建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平臺,覆蓋校園食堂后廚監控,AI自動識別未戴口罩、雜物堆放等違規場景并即時預警;浙江紹興構建“校園食品安全整體智治平臺”,整合采購、加工、用餐全流程數據,實時追蹤風險點,將技術優勢轉化為風險防控實效。
社會共治與陽光透明模式。借社會力量強化監督。貴州貴陽南明區打造“智慧共治”平臺,開放食堂監控畫面給家長,家長可上報問題、監管部門即時介入;江蘇宿遷通過“陽光直采”平臺公開采購流程與供貨信息,既提升社會信任度,又倒逼食堂規范運營,構建“政府+社會”協同監管新格局。
部門聯動與網格化監管模式。靠協同機制提升響應效率。江蘇鹽城大豐區推行食品安全監管“數智工程”,用紅、黃、藍、綠四色劃分食堂風險等級,數據與教育部門共享,實現分級分類監管;四川成都建立教育、市監、衛健、公安四部門聯動機制,通過網格化管理與聯席會議,快速處置問題,大幅降低安全風險。
消除監管盲區 提升監管精度
各地實踐雖路徑不同,但蘊含共通規律,為校園食品安全治理提供關鍵借鑒。其一,風險前置理念貫穿始終。傳統巡查屬事后監管,被動性強;而智慧監管、社會共治等模式將監管前移,通過AI預警、家長監督提前發現隱患,從源頭減少事故發生。其二,治理協同是關鍵支撐。校園食品安全涉及多主體,單一力量難以應對。無論是部門聯動的職責劃分,還是社會共治的公眾參與,均通過多元協作形成合力,破解“單打獨斗”的治理困境。其三,技術賦能夯實基礎。大數據、AI等技術的應用,不僅消除監管盲區,還提升監管精準度,而且技術模式可復制性強,基層通過適度財政投入即可搭建智能體系,為縣域監管提供可行方案。其四,社會參與不可或缺。宿遷市、南明區等地的實踐證明,家長、公眾的監督能補充行政監管,既提升透明度,又增強社會對校園食品安全的信任,是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壓實部門責任 守住安全底線
當前縣域基層仍面臨監管投入不足、技術基礎薄弱等挑戰,需從四方面發力完善。
壓實責任,強化部門聯動。在縣域內明確政府、教育、市監等部門職責,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機制,推動監管責任清單化、聯動制度化,避免職責交叉或空白,提升協同效率。
統一標準,推進智慧監管。市縣統籌資源,搭建統一的智慧監管平臺,通過政府投入與市場化結合引入大數據、AI、物聯網等智能技術,實現縣域內監管數據共享、技術統一,擴大監測覆蓋范圍,提升精準度。
常態參與,激活社會監督。推動學校普遍建立家長或學生膳食委員會,將食堂管理納入校務公開事項,開放線上監督渠道,鼓勵公眾參與,形成“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良性互動。
健全機制,強化考核保障。將校園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考核;同時加強基層監管人員培訓,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規范采購流程,構建“考核+培訓+第三方監督”的保障體系,守住校園食品安全底線,防止不合格食材流入校園。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7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