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依托林業工程學科優勢,先后開設了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等材料大類專業。學校堅持以培養適時、適崗、適能的高素質應用型“在地化”人才為目標,著力聚焦教與學“易”、專與業“融”、資與源“聚”等人才培養要素配置改革,走出了一條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且具有學校特色的材料大類專業人才培養之路。
重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生態
學校聚焦教與學“易”,重塑知識流通、教學互通、師生融通的以人為本育人體系,實現了“生有所長”“位有所需”的生崗適配和諧育人局面,解決了如何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實現“因材施教”與“精準就業”的難題。
首先,實施從標準化到精準化的模式轉型。學校基于“學生因‘輕松’而愛上學習”的理念,結合材料大類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潛能等多維度的動態能力畫像,對學生能力特征量化呈現。同時,結合技能要求、能力閾值、發展空間區域的人才需求,實現供需雙端的動態優化。其次,推動專業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學校構建“1245”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制課程模式,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同時,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項目工場”,以知名企業員工發展案例結合行業趨勢預測,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路徑建議。再次,構建成效評價與持續優化的專業治理新生態。學校通過就業質量實時追蹤畢業生職業發展情況,結合畢業生崗位適應周期、3年內晉升率等指標,追溯學生能力成長軌跡,持續優化專業教育過程,進而驅動課程與教學改革、強化職業生涯指導、完善學生綜合評價。鼓勵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引導教師精準評估學生起點并據此設計學生個性化成長路徑。
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適配度
學校聚焦專與業“融”,貫通學生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三個維度,推動高素質大學畢業生“在地化”對接產業需求,解決了行業高校培養的大類專業人才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如何匹配的難題。
首先,進行基于質量閉環反饋的知識結構動態重構。學校以“靈活性動態評價”為根本,構建了“市場需求感知層—培養質量診斷層—知識圖譜響應層—教學效果驗證層”四維閉環反饋體系,適時對基于職業精神和創新意識等素養匹配度的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其次,基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全鏈條孵化實踐能力。將傳統的“學校主導”轉變為“產業掌舵”,使職業素養培養不再是抽象的能力清單。利用所在地的政策資源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資金保障,對接區域產業園區共建共享研發平臺,依托學校高能級平臺開展應用技術開發,建立用戶參與產品和技術迭代的學生調研系統,并在此過程中系統性地孵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再次,基于區域特色產業建立職業素養浸潤式培養模式。學校基于湖南“4+4”現代化產業體系,用技術攻關成果反哺教學迭代,同時將企業真實生產數據轉化為教學案例庫;按照“1245”課程架構,通過引導滲透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模式,讓學生體驗生產車間、研發基地等教學場景,在生涯規劃中制作“學生—工程師”身份轉換成長樹,使職業素養培養從“刻意訓練”轉向“自然養成”。
構建資源精準配置的保障體系
學校聚焦資與源“聚”,構建科學化的人才培養資源配置保障體系,實現辦學基礎條件與專業建設的精準對接,解決了如何根據專業建設需求指數動態調整實踐資源、“雙師型”教師等資源配置的難題。
首先,構建專業建設資源需求指數體系。學校以行業需求、教育質量、政策導向、資源現狀四個維度,通過動態權重設計專業建設需求指數體系,整合教務系統、儀器共享平臺、就業平臺、企業調研數據等,通過指數計算公式獲得專業建設需求指數熱點圖。其次,因勢利導動態調整實踐資源策略。根據需求指數排名,資源優先向指數上升的專業技能傾斜;統籌學校各類平臺,按需求指數分配使用時段;與企業共建“虛擬資源庫”,按需調用企業設備、案例庫和導師資源。再次,循序漸進優化“雙師型”教師配置方案。構建“雙師型”教師能力矩陣,針對專業核心技能模塊需求指數缺口定向培養教師或柔性招募行業專家;每學期按需求指數調整教師授課安排,設立“需求響應系數”績效指標,對主動適應專業調整的教師給予職稱評審加分。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