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湖北省屬公辦本科高校,湖北文理學院坐落于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長期以來秉持“立足襄陽、扎根襄陽、融入襄陽、服務襄陽”的理念,創新構建了“人才鏈對接產業鏈、創新力激活生產力”的特色發展路徑,成為支撐襄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構建人才引育“強磁場”
推進才聚襄陽。學校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聯合襄陽市舉辦“智匯襄陽”“青年學者論壇”等大型人才招聘會,向國內外展示襄陽的發展機遇和學校的平臺優勢。學校設立人才工作專項基金,實施“致遠學者”等人才計劃,人才同步享受襄陽市相關政策。近5年,學校共引進博士183人,占襄陽市博士引進總量的40%,其中包括國家級、省級高層次人才30余人,為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實現共引共享。學校創新實施“共引共享、雙崗雙聘”模式,聯合地方政府和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2023年學校出臺《校企雙聘博士實施辦法》,與在襄企業共同引進、培育、使用人才,建立校企人才雙向交流機制。學校與東風汽車、駱駝集團等簽訂人才共享協議,推動人員互派掛職,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截至目前,學校在編“校企雙聘”博士達44人。
打造科技創新“動力源”
協同科技攻關。學校深度參與襄陽市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五大工程”,圍繞汽車制造、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組建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推進有組織科研和跨學科協同攻關。近年來,學校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22項、全國行業類獎項20余項,500余名博士教授累計服務企業1500余次,與千余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攻克技術難題1700余項。學校鈣鈦礦太陽電池團隊與襄陽華智科技有限公司簽訂科研成果轉化協議,總投資3億元建設產業化基地。
推動產業升級。學校發揮智力資源優勢,與企業共建2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構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協同創新機制,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設立專項資金助力科研成果轉化。如在食品工業領域,學校發酵食品科技創新團隊建成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傳統發酵食品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為行業龍頭企業供應菌株。
深耕智庫服務“示范田”
深耕文脈沃土。學校成立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院,依托鄂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研究中心等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系統開展三國文化、歷史名人等專題研究。近年來,承擔40余項國家和省級項目,獲8項省部級獎勵,出版了41部具有襄陽地域特色的專著,整理出版7部襄陽市下轄各縣市區明清縣志,主持完成襄陽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強化智庫建設。聚焦漢江生態經濟帶、襄陽都市圈、等襄陽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學校不斷加快科研平臺和新型智庫建設,打造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思想庫和智囊團。近3年,114份高質量政策咨詢報告獲領導簽批或部門采納,其中6項成果獲國家級領導簽批或采納。智庫團隊圍繞“萬里茶道”申遺、傳統村落保護等提交咨詢報告,助力9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謀劃校地合作“新篇章”
提升育人品質。學校緊密對接新興產業,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協同、創新創業、開放辦學,推進湖北科創學院(隆中)、嘉環現代產業學院、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以及綜合改革試驗區牽頭高校、綜合改革示范校等省級平臺建設,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以“3445”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為抓手,錨定襄陽高端裝備全產業鏈,與在襄企業共建35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5個省級工作站、1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基地,推動高層次人才在地方實踐中成長。
強化地方支持。襄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襄陽市投入50余億元高標準推進學校新校區建設,并設立專項人才資金,對學校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給予安家補貼。此外,襄陽市每年安排2000萬元支持學校創建綜合性大學,支持學校圍繞地方產業需求優化學科布局,為校地協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ㄗ髡呦岛蔽睦韺W院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