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鄉村“家長夜校”的實踐,是一條以家庭教育“小切口”破解鄉村治理“大課題”的有效路徑
近日,關于云南推行鄉村“家長夜校”的報道引發關注。從紅河州紅河縣甲寅鎮龍美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講授的家教課讓家長們“眼睛亮了起來”;到保山市邀請心理學專家,生動講解“做高影響力的父母”;再到大理州彌渡縣用情景劇吸引數百名家長參與……在云南,“家長夜校”已成為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品牌項目,有效回應了鄉村家庭教育的現實需求。
“家長夜校”創新了家庭教育服務供給模式,打通了鄉村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在地理環境復雜、多民族互嵌融居的邊疆地區,不少農村家長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獲取家教知識渠道有限、家庭教育理念陳舊。云南“家長夜校”的可貴之處,在于它依托遍布鄉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小廣場,將優質家庭教育服務送到村民“家門口”,探索出了一條“群眾在哪里,夜校就辦到哪里”的家庭教育精準服務路徑。這極大降低了村民的參與門檻,將鄉村家庭教育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更重要的是,它在教育內容上打造“1+4+6+N”的課程體系,緊扣“怎樣做好家長”主題,結合村民生活實際開發特色課程;形式上采用情景劇場再現、云端課堂互動等生動形式,把家庭教育知識轉化為群眾愿聽愛聽、聽懂會用的實用內容。這種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充分尊重民族特色、結合地方特點的鄉村家庭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實現了群眾參與方式從過去“干部挨家動員”到如今“群眾搶著來”的巨大變化,為破解鄉村家教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辦學經驗。
“家長夜校”以良好家風涵養了文明鄉風,激活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最小單元。云南“家長夜校”的實踐證明,抓住家長群體,就抓住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一環。通過持續輸入科學的教育理念、法律知識和文明風尚,“家長夜校”提升了村民的綜合素養與監護能力。當家長懂得了“孩子考試成績差,不能上來就打罵”,學會了以身作則不沾毒、繃緊防溺水安全弦時,既改善了親子關系,又促進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在西雙版納州勐海鎮,移風易俗知識通過彩色轉盤問答在親子間傳遞;在開遠市羊街鄉,民族團結教育與家校共育在節日氛圍中深度融合。這些場景生動地說明,“家長夜校”既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又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著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無數家庭“小細胞”的健康發展,匯聚成推進邊疆基層治理和鄉村文化振興的強大力量。
“家長夜校”找到了鏈接理論學習宣傳與群眾生活的接口,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家長夜校”的意義,遠不止于家庭教育。它串聯起博物館、圖書館等陣地資源,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生活現場,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農民火把節、村晚村歌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抓陣地、隊伍、內容、形式,使黨的創新理論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敘事變為群眾日常生活的微觀實踐,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了從“富口袋”到“富腦袋”的同步推進。
云南鄉村“家長夜校”的實踐,是一條以家庭教育“小切口”破解鄉村治理“大課題”的有效路徑。它點亮的不僅是家庭教育的燈塔,更照亮了鄉村文化振興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前行之路。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