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運動成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習慣,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賦能便構成了培育健康人格的立體網絡。
現實挑戰:
重視運動滋養生命的意義
當前青少年運動健康面臨多重挑戰,勾勒出亟待破解的現實困境。
家庭陪伴的結構性缺失進一步加劇問題嚴重性。不少家長因工作壓力、認知偏差等原因缺席與孩子的共同運動。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明確要求保障中小學生每天2小時綜合體育活動。但在基層落實中,學校操場開放率和社區運動設施覆蓋率都還有明顯不足。還有一些家長對于中考體育應試的態度也值得警惕。有的家長只關注體育應試成績,對孩子運動興趣的培養還有運動時的身體與情緒狀態漠不關心。當運動只是淪為應試工具,其滋養生命、塑造人格的本質和意義就會被消解。
2025年5月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完善學校體育評價機制,深化四六八年級學生體質統測,帶動全學段、各年級學生強身健體”。
從神經科學到教育哲學,運動對青少年的多維賦能早已被反復驗證。研究發現,每周3次以上有氧運動可使兒童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度大幅提升,海馬體體積明顯增加,可直接增強注意力與記憶力。一項追蹤研究顯示,堅持運動的青少年抑郁發生率降低40%,抗挫折能力提升52%。中等強度運動促使內啡肽與血清素水平顯著提升,前者緩解壓力,后者調節情緒,形成抵御焦慮的“心理防護網”。此外,在團隊運動中,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增強,沖突解決能力提升,這種“運動場社交”可直接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合作意識。體育不僅是強身健體的手段,更是培育勇氣與毅力的重要途徑,身體的健康與靈魂的和諧密不可分。真正的運動教育,是通過奔跑、協作、對抗,讓孩子在自然法則中學會敬畏生命、直面失敗、理解規則,這些品格正是數字時代青少年最稀缺的“精神肌肉”。
運動實踐:
家校社營造運動氛圍與路徑
家庭是培育運動基因的“第一實驗室”。如在親子跑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目標、克服惰性、分享成功,每一滴汗水都凝結著親情的溫度。北京男孩小宇和他的家庭完成的“4080公里跑遍北京”計劃便是典范,他的父母通過陪伴小宇跑步,讓孩子從“運動困難戶”成長為陽光少年,而且將運動習慣化作家庭共同的語言,讓跑步從任務變成期待。那些與父母一起奔跑的記憶,會成為他們直面困難的勇氣源泉——這正是家庭陪伴在運動中賦予的深層力量。
學校構建全天候運動生態的“主陣地”。學校需突破“課堂體育”的局限,打造“課程+活動+空間”一體化模式。在課程端,開足開齊體育課,融入地方傳統運動項目,開發“近視防控體育課”等;在活動端,落實“陽光大課間”,保證上下午各30分鐘戶外活動,創新“課間微運動”(5分鐘眼保健操+10分鐘體能游戲);在空間端,推行“操場開放共享計劃”,如深圳部分學校在放學后向社區開放跑道、籃球場,既盤活教育資源,又營造“校園即運動公園”的氛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家校運動聯動機制”,將體育教育從校園延伸至家庭。
社會是搭建全民運動網絡的支撐系統。政府應主導“15分鐘運動圈”建設,借鑒國外經驗——如美國社區每平方公里配備2個公園、3片運動場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地正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嵌入口袋足球場、智能健身驛站,確保“家門口有跑道、社區里有球場”。社會組織需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教育與體育部門應共建“體教融合數據庫”,精準對接青少年運動需求,實現場地、師資、賽事資源的跨領域整合。
科學引導:
讓體育評價更合理
學生中考體育需從評價體系入手,建立“過程性評價+興趣培養”機制。未來可探索將日常運動習慣(如親子運動時長、社區運動參與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弱化“一考定分”的功利導向。同時,加強培訓機構監管,出臺青少年運動指導標準,嚴禁“拔苗助長”式速成訓練,從源頭上遏制運動損傷與教育異化。
忽視體育的教育,培養不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公民。運動的意義,遠不止于中考分數或體質數據,更在于它教會孩子如何在挑戰中堅持、在規則中競爭、在協作中成長、在失敗中站立——這些能力,正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核心素養。當家庭將運動視為“加分項”而非“生活必需”,當學校將操場視為“達標場地”而非“成長舞臺”,當社會將運動設施視為“政績工程”而非“民生剛需”,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孩子的健康,更是教育的初心。
當孩子在足球場上學會信任隊友,在登山途中懂得敬畏自然,在親子跑中感受父母的愛心,這些由運動塑造的品格,終將成為他們應對未來挑戰的底層能力。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言:“投資兒童運動,就是投資人類的明天。”唯有讓運動回歸育人本質,讓家校社協同成為常態,才能讓每個孩子既擁有強健的體魄,更擁有豐盈的靈魂。
(作者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文化專委會副理事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