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小像:汪智星,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先后獲得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師德先進個人、江西省新時代贛鄱先鋒等榮譽。
他從大山深處走來,從教30年,撰寫文稿近400萬字,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教育專著9本。他深耕語文教學改革沃土,被教師們稱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智多星”。他,就是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教師發展中心教師汪智星。
上好語文課的秘訣
1995年師范畢業,汪智星被分配到老家婺源縣的一所偏僻鄉村小學——鄣山鄉車田小學教書。面對學生們求知若渴的眼神,汪智星內心涌起強烈的使命感。如何才能上好語文課?
工作第六年,汪智星有了答案。在一次全國南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競賽中,汪智星請班上的一個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讀得結結巴巴、支支吾吾,還有兩處漏讀、錯讀。
汪智星迅速調整了教學流程。他平視著眼前的學生,溫和地說:“請把這個句子認認真真地看一遍,再讀。”學生認真看后,再讀。依然是結結巴巴、支支吾吾。汪智星讓學生再看一遍,在嘴里默念一遍,再讀。這次學生既沒漏讀,也沒錯讀,結結巴巴、支支吾吾的現象終于有所好轉。
學生開心地準備坐下,可汪智星卻讓這個學生總結自己“讀好”的經驗。學生羞澀地說:“就是第一遍沒讀好,老師讓我讀第二遍,第二遍稍微好一點兒,老師又讓我讀第三遍,第三遍時,就好多了。”這時,汪智星開心地對著全班學生說,這就是把書讀好的經驗!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一百遍之后還有一百零一遍。
汪智星上好語文課的最大秘訣就是尊重。因為尊重,所以不會歧視任何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因為尊重,所以能將心比心,等待學生一點一滴進步;因為尊重,所以會耐心指導,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一天,汪智星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讓他猜猜對方是誰。汪智星實在猜不到,對方在電話里告訴他:“我是您教過的最好的學生。”汪智星心想,這是自己教過的哪個學生,如此自大。當電話那頭說自己是胡小強(化名)時,汪智星才恍然大悟。
時間拉回到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汪智星正在批改學生周記。突然,一篇周記引起了他的注意。周記寫了滿滿4頁,字跡工整,奇怪的是每一句話都會在文中連續出現4次。看了封面名字,原來是胡小強,一個患有孤獨癥的學生。
次日,汪智星走進教室。面向全班學生說:“誰是胡小強?”沒有學生回應。當汪智星再次喊“誰是胡小強”時,頂著全班同學的目光,胡小強低著頭,漲紅著臉,眼睛、嘴巴不停地動著。
汪智星對著全班學生說:“要好好表揚一下胡小強,因為他的周記篇幅最長且字跡工整。”說著,汪智星一個箭步來到胡小強眼前,單手抱起他,在教室里走了一個圈,邊走邊說:“我們為胡小強驕傲!”
當汪智星把胡小強放在座位上時,胡小強沒有了之前的木訥、緊張,開心地笑了起來。
3年里,汪智星在胡小強身上花了許多心思。當胡小強收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還主動給汪智星報喜。如今,胡小強常常在微信里和汪智星講述著自己的所見所聞,報告著點滴進步。
秉持著不放棄的信念,汪智星關心著每一個不起眼的學生,用自己的愛托舉著未來。
始終站在嶄新的起點上
汪智星老家房屋的墻上最多的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他父親從教后,教過的歷屆畢業學生的合影;另一樣是父親在每一個教師節上榮獲的獎狀。每一次回家,他常常會靜立在那些照片前。父親多次獲得縣級“優秀教師”稱號,在從教的道路上,汪智星始終把父親視為自己的榜樣。正是這種榜樣的力量讓汪智星意識到“傳幫帶”的重要性。
“希望自己能夠更好更快地成長,以便有更多的能力和智慧去影響、去指導身邊更多教育人,這便是自己的教育初心。”汪智星表示。
2012年之后,汪智星開始系統梳理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本真語文”教學主張,強調以兒童發展為本、育人為本,注重發現科學的“真”、生活的“真”、藝術的“真”,并以這些為載體,通過真實語言實踐活動,實現真育人、以“真”育人、育“真人”。
多年來,汪智星執教示范課、研討課百余節,撰寫文稿近400萬字,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教育專著9本,他希望將自己多年的教學心得傳遞給更多教師。
在小學工作時,學校對新教師開展“周跟蹤聽評課”活動。汪智星積極參加,新教師的課,他一聽就是3天,每次聽完都及時對課堂進行全面點評,提出完善與改進的建議、策略。
到東湖區教師發展中心工作,汪智星深入區域學校、教師中調研,寫出了題為《思維含量,語文教學的永恒追求》的文章。文章在全區語文教師中閱讀、交流、討論,產生了積極影響。隨后,汪智星再度調研、訪談,又寫了《如何上出有思維含量的語文課》。由此,區域廣大語文教師對“上有思維含量的語文課”的研究主題,不僅從教學實踐角度,還從學科學理角度有了深刻認識與理解。
如今的汪智星,既是特級教師,又是正高級教師。有人笑言:“你已經到‘頂’了,可以放緩腳步,歇歇了。”但汪智星說:“這一切不是我教育人生的終點,而是嶄新的起點。”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4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