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學校,35歲至45歲的教師占了大半,一次教研會上,近半數教師反饋“近三年沒什么專業突破”,學校連高級教師的申報量都比前兩年少了不少。這種能維持卻難進步的狀態,像一層薄紗裹住了大家的干勁。這就是教師發展的高原期,熱情慢慢退了,創新的勁兒也弱了,連職業成就感都跟著打了折。
教師遇到職業發展高原期,其實是少了能扶一把的扶手,缺了能練手的平臺。我們沒再用以前隨便結對的老辦法,而是先做了份細致的問卷,把30多位正在經歷職業發展高原期的教師按需求分成“想搞課堂創新”“想做課題研究”“想開發課程”3類,再從校內挑了12位骨干教師,建了個導師資源庫。
為了不讓指導流于形式,我們定了個規矩:導師每周得跟教師聊3次,問清楚遇到的具體問題、試過哪些辦法、需要什么支持;學校每月查一次指導記錄,看看問題解決了多少,教師有哪些進步。語文組李老師說自己想試試跨學科課程,就是沒頭緒。我特意幫她對接了區里的王主任,王主任之前牽頭過地域文化課程,經驗很足。期末看李老師的導師手冊,里面貼滿了課程設計的草稿,密密麻麻的批注里,全是一步步成長的痕跡。
有了導師引路,還得有實際的項目讓大家練手。六里山小學背靠小香山,不如把家門口的資源當成教材。我們設計了3類項目:學科融合項目,如香山植被里的數學規律;文化傳承項目,如老濟南故事的繪本創作;勞動實踐項目,如校園農場的生態種植。在這3類項目里,教師想牽頭或者參與都可以。
科學組的王老師工作8年了,一直卡在中級教師的坎上,某天她來敲門,說想試試農場項目。我當即應了,還幫她聯系了社區的張師傅當技術指導。可項目剛起步就出了岔子——學生種的油菜全蔫了,王老師急得來找我,我沒直接給答案,只讓她帶著問題找張師傅和導師。后來張師傅教他們測土壤肥力,導師幫著設計種植日志,讓學生記錄每天的變化。3個月后,學生捧著自己種的油菜辦“豐收節”時,王老師寫的《生態種植里的探究學習》文章還發表在了區級刊物上。
我們還搞了個項目問題診所,每月把大家遇到的難題匯總起來,比如“跨學科怎么評成績”“項目時間和正常教學沖突怎么辦”,讓導師們一起想辦法。語文組之前愁香山導覽詞怎么寫,最后語文、美術、信息技術教師一起琢磨,拿出了一套能直接用的課程模板,其他年級都跟著學。
整理教師發展報告,變化比預想中更實在:今年學校教師申報的課題比去年多了一倍還多,多位教師拿了區級以上的優質課獎。路過語文辦公室,聽見李老師正跟青年教師聊課程設計,她手里的小香山課程資源包已經寫滿了批注,里面還夾著學生畫的香山紅葉、寫的觀察日記。數學組的張老師牽頭搞的校園農場數據管理成了熱門課,學生用表格統計收成、用比例算種植面積,家長群里常有人說:“孩子現在買東西都會算性價比了。”教師們做教研的勁頭兒又回來了。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六里山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7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