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愛,正是這一切背后最柔軟也最堅韌的力量。愛應該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師生可觸、可感、可行的生命體驗。
修車攤前的“尊嚴課”:看見每一份平凡的價值。校門口那棵老柳樹下,停著一輛刷著藍漆的舊三輪車,車斗里的扳手、螺絲刀、補胎膠擺得整整齊齊,車旁坐著的,是那位左腿不便、口齒不清的修車師傅。不少師生都受過他的幫助——車閘壞了,他修半小時只收了五元錢;車鏈掉了,他會蹲在地上教學生怎么裝,一教就是十幾分鐘。后來,校園里漸漸有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說“殘疾人坐在校門口,影響學校形象”,有人擔心“廢零件堆著亂,有安全隱患”。面對這些聲音,學校沒有直接下決定。我們發起了“校門口的修車攤該不該走”全校討論會,還引導學生們去了解師傅的故事:他50多歲,和老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困難卻從不給社區添麻煩,靠修車掙口飯吃,還總想著幫大家一點忙。最終,我們和師傅一起做了幾件事:在老柳樹下劃了專屬“修車區”,鋪了地墊、配了帶蓋垃圾桶;給三輪車旁掛了“便民服務點”的牌子,明確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這便是我校愛的“第一課”——每一份自食其力的堅守,都值得被看見、被尊重。
流浪貓與“共情課”:守護每一個弱小的生命。校園里有一只橘黃色的流浪貓,總縮在教學樓后的花壇里,見人就躲。沒多久,問題來了:有同學反映“貓叫影響上課”,保潔阿姨抱怨“走廊的窗臺上有貓腳印”,家長擔心“有細菌、會傷人”。趕走它,怕它餓死、凍死;不趕走,又怕給校園添麻煩。這一次,學校把問題交給了動物保護社團的學生們,我們相信,育人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找平衡,用溫柔的方式解決問題。社團的同學們聯系社區寵物醫院,給小貓做了體檢、打了疫苗、驅了蟲;在教學樓后角落用木板和舊棉絮搭了“貓窩”,放了固定食盆和水盆,還貼了“文明喂貓”提示;成立“貓咪守護者”小組,每天輪流添糧換水,每周清理貓窩。這便是愛的“第二課”——共情不是只想著自己的方便,而是站在另一個生命的角度思考需求,用責任與溫柔守護弱小。
落雪枝頭的“生命課”:敬畏每一種自然的存在。北方的冬天來得早,一場雪后,校園里的麻雀突然少了許多。有同學發現,麻雀在槐樹上啄樹皮找吃的,喜鵲落在食堂門口的雪地上,飛起來時動作都有些遲緩。“它們會不會餓死?”這個疑問,讓我們發起了“給小鳥安個家”活動,我們想讓學生明白,愛不僅是對身邊人的關懷,更是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學生們從家里帶來廢舊紙箱、木板、麻繩,在勞技教師指導下做鳥巢,有的還會鋪上棉花和干草,說“這樣小鳥住得暖和”。大家還自發帶“愛心米”,每天早上把小米、玉米碴撒在草坪和花壇里,并掛了提示牌:“請愛護鳥類,不要驚擾它們。”這便是愛的“第三課”——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種存在都有意義,小小的善舉,就能給世界帶來溫暖。
如今,老柳樹下的修車攤還在,常有同學放學后幫師傅收拾工具;小橘貓依然是校園“明星”,每天都有人來看它;冬天的鳥巢還掛在樹上,春天來時,已有小鳥在里面筑新巢、孵雛鳥。這三則小故事,藏著我校最本真的教育追求,愛的教育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的行動。
(作者系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7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