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玉米。幼兒園供圖
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千載儒風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教育實踐。時莊街道中心幼兒園立足鄉村語境,應對城鄉接合部教育資源融合的現實課題,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深耕地域文化資源,創新推出“儒鄉生活園”融合性育人框架。這一框架重新定義了幼兒學習的空間與范式,打破園所固有的物理與概念局限,將兒童的學習場景自然延伸至社區與田野,推動了教育理念與在地文化的深度融合。
根植文化,打造“三場融合”的學習場景
我們突破幼兒園的有形圍墻,以“親自然、重體驗、融社區”為理念,精心構建了園內生活場、社區實踐場和自然探究場這三重學習空間,讓孩子們的學習回歸真實生活和文化土壤。
園內生活場:禮儀養成的根基地。我們把儒家“禮”文化融入現代幼兒教育,推出了“生活化禮儀課程”,像晨昏揖禮、餐前感恩、游戲揖讓等,通過兒歌、情景劇等有趣的形式,自然地融入孩子們的一日生活,讓禮儀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習慣。同時,我們還打造了“現代六藝工坊”,有進行水墨篆刻的“書坊”、搭建橋梁的“御坊”、丈量農事的“數坊”、演繹儀軌的“禮坊”、體驗古韻的“樂坊”和錘煉協作的“射坊”。用低結構材料支持孩子們自主探究,讓傳統文化變得可感,成為他們鮮活的經驗。
社區實踐場:文化浸潤的延伸帶。我們繪制了“15分鐘儒鄉文化資源地圖”,把孔林、孔廟、古琴坊、農博館、集市等地方都納入孩子們的社會課堂。每個月組織孩子們去古琴坊體驗制作、聆聽經典;在農博館操作石磨、紡車,了解農耕智慧。每周開展“主題社區日”,孩子們帶著實際任務走進社區。在集市上通過“以物易物”或使用自制“購物卡”,在模擬買賣中學習數學應用與社交禮儀;在田間參與播種收獲,認識五谷作物;訪問長者聆聽歷史,繪制家鄉變遷圖。通過帶著任務去、帶著問題回的深度互動,孩子們在真實場景中增強了文化認同和社會適應能力。
自然探究場:節氣課程的承載區。我們依托田野和泗水河生態,研發了節氣主題課程。孩子們跟著節氣觀察物候、誦讀歌謠,參與農耕和科學探索。他們還在泗水河畔開展濕地觀察、水質檢測、地質探索,用放大鏡、pH試紙等工具收集數據、繪制自然筆記。通過制作雨量器、測量日影、扎稻草人、堆肥實踐等活動,讓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感受自然節律,實現多領域經驗的整合和生命教育的浸潤。
創新機制,構建“四維共生”的素養培育路徑
為了培養孩子們面向未來的綜合能力,我們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構建了以“個性導航、混齡共生、專家引路、問題求解”四大機制為核心的成長共生場,讓孩子們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創造”。
個性導航:自主規劃學習路徑。我們用圖文并茂的“學習地圖”代替傳統課程表,清楚地標注出各工坊和社區基地的學習站點,用直觀符號標明核心任務和能力目標。孩子們用專屬“探索者徽章”自己規劃每周的學習路線,把抽象的時間管理變成具體的空間規劃。教師就像“導航師”,通過提問引導孩子們思考和選擇,培養他們的規劃能力,讓每個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節奏學習。
混齡共生:構建互助學習社群。我們創建了“學長學院”,打破年齡界限,構建不同年齡段孩子一起學習的社群。在“社區小菜園”項目中,大班孩子負責規劃測量,中班孩子制作標識記錄,小班孩子觀察蔬菜生長情況。這種混齡組合形成了互助氛圍,年長的孩子鞏固知識、學會擔當,年幼的孩子獲得成長,建立起團隊歸屬感和合作精神。
專家引路:匯聚社區智慧資源。我們建立了“社區專家百寶箱”,整合各行業的專業資源。在“為小鳥安家”項目中,木工師傅指導選材制作,美院學生傳授彩繪技法,觀鳥愛好者分享物種知識。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學會調動資源、協同合作,讓教育和社區生活深度融合。
問題求解:在真實任務中成長。我們把學習設計成有意義的“特別任務”,讓孩子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綜合運用知識。在“建造昆蟲旅館”項目中,孩子們經歷觀察提問、測量設計、協作建造、展示講解的全過程。當看到昆蟲入住時,孩子們有了“我能改變世界”的成就感和行動自信。
科學協同,形成“評育一體”的園家社支持生態
我們創新構建了“評育一體”成長導航系統,讓評價從評判工具變成成長支持,通過四個維度實現教育評價的根本變革。
評價即記錄:構建“成長直播間”。我們打破傳統評價方式,為每個孩子建立專屬的“成長直播間”。教師用文字、照片、視頻實時記錄孩子們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積木搭建的多次嘗試、戶外探索的精彩發現等,保留孩子們的童言稚語。教師會將這些成長素材及時同步給家長,讓家長成為孩子成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評價即生成:驅動課程設計。評價直接指導教學方向,做到“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當發現多數孩子對螞蟻搬家感興趣,“昆蟲探秘”項目就自然生成;當孩子們在建構中遇到平衡難題,“怎樣才能搭得更穩”的專題討論就會展開。評價不再是評判過去,而是生成課程的重要依據,保證教育內容始終跟著孩子的興趣和發展需求走。
評價即賦能:培育元認知能力。我們把評價權還給孩子們,培養“小小評價專家”。在建構區,孩子們自己拍攝作品并講解設計思路;項目結束后,自己選成果放進班級“成長博物館”;每周“作品聽證會”上,孩子們真誠地互相評價,既學知識,又學方法,既會創造,又理解創造過程,為終身發展打基礎。
評價即連接:融通社區資源。我們打破園所圍墻,構建多元評價共同體。邀請社區工匠參與作品點評,木匠對結構的見解、園藝師的觀察視角,給孩子們帶來專業認知。我們還把孩子們在社區實踐中的溝通、解決問題等表現納入評價體系。此外,家長以“導師”身份參與評價。多元視角讓每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更豐富。
(作者系山東省曲阜市時莊街道中心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9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