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操后,賽賽捏著衣角跑來:“老師,我剛剛跳操不小心撞到韜韜,我說了對不起,韜韜怎么說對不起沒用呀?”這個問題像顆小石子,在班級里漾開了一圈圈漣漪。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總把“對不起”當“免罪符”。看似簡單的三個字,漸漸成了形式。
4—5歲幼兒處于“象征性思維”階段,他們將語言視為解決問題的“萬能創可貼”,認為只要說出特定詞語,就能瞬間“修復”后果。當道歉淪為形式,孩子們便失去了對行為后果的真切感知與共情能力,更無從理解“對不起”背后應有的尊重與責任。孩子們是否真正理解“對不起”與“沒關系”的內涵?如何引導他們認識道歉的意義,并實踐真誠的修復行為?我們開展了一場有關道歉的討論。
教師以“說對不起有用嗎”引導孩子們思考“對不起”的真正意義。孩子們展現了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他們自發將行為動機作為評判道歉效力的核心標準。孩子們從“反復犯錯是故意”“耍賴、打人不可取”等多維度區分行為動機。教師繼續追問:“‘沒關系’必須馬上說嗎?”孩子們提出了多元觀點,換位思考與情感表達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討論接近尾聲時,教師問:“除了說‘對不起’,還可以做什么呢?”孩子們提出了超越“對不起”的溫暖道歉方式:說明原因并承諾改進、給予身體撫慰、主動改變行為以防再犯、通過分享和解等。隨著討論的深入,孩子們對道歉也產生了有溫度的理解。
“對不起”和“沒關系”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實則蘊含著人際交往中的重要道理。當孩子行為失當時,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完成“認知、共情、反思、彌補”的完整過程,讓孩子首先覺察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影響,繼而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主動采取補救措施,真正學會承擔責任。
這之后,孩子們還主動提出了預防措施,共同設計、繪制安全提示標記,并張貼在教室各處。紅色的小人提醒“慢慢走”,黃色的小手標著“輕拿玩具”,無聲地提醒大家預防意外。同時,我們在睡室一個較為隱秘的位置設立了“和平桌”,它成為一個溫馨的沖突解決角。當矛盾發生時,孩子們可以到這里,在平和氛圍中通過倒數、深呼吸等方法調整情緒,待平靜后再溝通表達、復盤問題。和平桌將抽象的“尊重”“和平”轉化為孩子們可實踐的方式,減少了教師干預,提升了孩子們自主解決沖突的能力。
引導孩子認識道歉的意義,遠不止教會一句“對不起”,更是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播下兩顆種子:一顆叫“尊重他人的感受”,另一顆叫“承擔責任的勇氣”。當我們不急于求得速效和解,而是珍視每一次用心修復的瞬間,孩子就能不斷積蓄內心的力量。
(作者單位:安徽省寧國市第二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9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