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軍團隊
■參賽項目:
AI+工業機器人的聯軸器柔性智能裝配系統
■參賽院校: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
■參賽選手:
吳洪貴、崔晨曦、鄭金林
“讓智能裝配點亮中國制造!”11月14日晚,在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現場,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自動化學院“AI+工業機器人的聯軸器柔性智能裝配系統”項目團隊自信滿滿喊出自己的口號。
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像“火眼金睛”一樣自動識別部件漏裝,質檢效率提升300%;
工業物聯網+數字孿生,構建“虛擬工廠”,實時映射生產動態,故障響應速度提升60%;
機器人協同作業+復合夾爪,突破柔性裝配瓶頸,精度與靈活性兼得;
……
比賽中,這樣的最新技術被3個青年人嫻熟地應用于電機裝配產線。
“你們如何掌握這么多高精尖的技術?”面對記者的提問,團隊成員鄭金林告訴記者,團隊剛組建時,他們對工業機器人、AI算法等技術都不熟悉。面對聯軸器裝配工藝的復雜性,他們在實訓基地白天跟蹤產線操作,夜晚研讀技術文獻。“記得第一次調試機器視覺系統時,識別精度始終不達標。我們連續一周每天只睡6小時,反復調整算法參數,最終將聯軸器的漏檢率降至0.1%以下。”鄭金林回憶。
正是這種“死磕到底”的韌勁,讓團隊掌握了機器視覺精準定位、多機器人協同控制等核心技術,更在跨專業協作中凝練出“技術互補、責任共擔”的團隊精神。
備賽期間,他們深入多家制造企業調研,發現企業里的聯軸器裝配一直依賴人工經驗,這樣扭力控制精度很低,質檢效率低下。為此,他們大膽引入AI數字人實時決策系統,通過動態分析裝配數據、智能推薦工藝參數,實現了扭力誤差控制在±1%的突破性成果。“我們設計的復合夾爪既能抓取不規則零件,又能自適應調節夾持力,替代了原有重體力人工操作。”團隊成員崔晨曦告訴記者。
團隊設計出的這套智能裝配系統不僅應用于比賽,他們還與浙江省一些機電企業合作,對企業原有的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企業的人力成本降低了2/3,裝配故障率下降了50%,產品一致性顯著提升。團隊搭建的數字孿生平臺,實現了企業生產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學生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革新思考。”企業工程師給予項目團隊高度評價。
以AI為翼,以匠心為舵,從青澀學子到技術攻堅的先鋒,這群年輕人用行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當代內涵。他們的指導老師張永超感慨:“項目最大的成果不只是獎項,更是學生們在解決問題中建立的職業信仰與團隊凝聚力。”
當他們接過亞軍獎杯,團隊隊長吳洪貴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們從課堂走向車間,從理論邁向實踐,每一次調試、每一次攻關,都是青春與工業智慧的碰撞!”
[專家點評]
曹彥生(大國工匠):
作為在航天精密制造領域工作了20年的技術工人,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的這個項目讓我看到了“AI+工業機器人”在裝配領域的創新突破。
首先,±1%的裝配精度控制讓我格外關注。在航天領域,我們常說“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一個微小的偏差可能導致任務失敗。這個團隊通過AI智能體的精準控制,在聯軸器裝配中實現如此高的精度,這是人工智能賦能的典范。其次,機器視覺與深度學習的融合應用非常精妙。他們不僅實現了裝配連接件的自動檢測,更重要的是能夠識別漏裝問題。這相當于給生產線裝上了“火眼金睛”,每個細節都逃不過它的檢測。再次,自主設計的復合夾爪讓我眼前一亮。裝配不同于加工,它需要柔性和剛性的完美結合。這個團隊設計的夾爪能夠適應多種工況,這是真正的技術創新。同時,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讓整個生產過程可視化、可追溯,這對質量管控意義重大。
從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走出來的我深知,真正的技術創新來自對實際問題的深入理解。這群年輕人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解決了制造業的共性難題,人力成本降低2/3、故障率下降50%。這些成果證明了“AI+制造”不是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他們今天在聯軸器裝配上的突破,明天就可能應用到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更多領域。這就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精益求精、勇于創新、追求卓越!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5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