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倡導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激發精神力量。文明交流互鑒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材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教材中有效落實文明交流互鑒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以包容的態度看待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
教材修訂時,編寫團隊努力落實新課標要求,注重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互鑒,及其對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明是多彩的。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不同國家和地區因環境、歷史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共同組成世界文化的“百花園”,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教材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了世界上各種文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引導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文明都有其獨特性。比如,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標識,這些文明之間的差異使得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文明是平等的。文化只有姹紫嫣紅之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教材通過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的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文明交流互鑒對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友誼與合作的重要性,在認同自己文化的同時,求同存異,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對待不同于我們的文化。同時,教材指出了文明交流互鑒對于推動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如科學技術的傳播、文化藝術的交流等。
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教材還關注了當代社會文明交流互鑒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使得不同文明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和深入,不同國家的人們有時會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而出現尷尬,甚至產生矛盾和沖突,如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價值觀沖突等。我們要理解不同文明,了解差異,學會尊重差異,和諧共生,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并積極參與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材還設計了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深化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解。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強調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文化小使者。這是一個富有意義且影響深遠的教育任務,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還能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增強文化自信。講述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并欣賞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組織參觀歷史遺跡、博物館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鼓勵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技藝,如書法、剪紙、茶藝等,培養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校可以組織線上線下國際交流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讓學生有機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國際禮儀和跨文化溝通技巧,讓他們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體地交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性的比賽、展覽或項目,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傳播中華文化。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并創作關于中華文化的作品,如繪畫、建筑模型、手工藝品、短視頻等,并分享給國內外的朋友;開設文化交流小課堂,讓學生成為主講人,向學生或家長介紹中華文化的某個方面。積極參加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或項目,如國際文化周、友好城市交流等,讓學生有機會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中華文化,在活動中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認識。
培養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作為文化小使者的責任與使命,努力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鼓勵學生關注國際形勢和文化交流動態,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意識。通過實例和案例,讓學生了解文明交流互鑒對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學校可以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平臺,如文化交流項目、國際合作機會等,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文化交流的目標。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收獲,激發更多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和家長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勵,讓學生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充滿自信。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使者,在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發揮主人翁的作用。
“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橋梁,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教材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注重推動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對話,描繪了文明交流互鑒、人類命運與共的美好圖景。(作者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執行秘書長,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小學《道德與法治》新修訂教材高段主編)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