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密花園》里,瑪麗和她的仆人馬薩交上了朋友。馬薩滔滔不絕地談論著家人的生活。她那饒有趣味的描述讓瑪麗第一次對身外的事物產生了興趣,也讓她從此踏上了成為一名健康幸福女孩的旅途。
嗯,這對瑪麗來說的確不錯。那對馬薩來說又如何呢?對馬薩那些擠在狹小的農舍里缺衣少食的兄弟姐妹來說又如何呢?我們是否在替他們擔心呢?
你要擔心,那就擔心好了。反正瑪麗不會,馬薩也不會。對于兄弟姐妹時常挨餓的事情,馬薩早已習慣了。瑪麗一會兒跳繩,一會兒在花園里玩耍,而她卻不得不去生
火做飯,打掃房間,而且,一個月只能休息一天。對此,她也沒有半點怨言。
在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眼里,這一切再正常不過了。在她眼里,仆人干活,富家子弟玩耍,似乎合情合理。事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她這樣寫,并不是想讓瑪麗
顯得冷酷無情,也不是想讓馬薩因為任勞任怨而顯得愚蠢無比。
我們沒有必要贊同瑪麗、馬薩或者作者的看法。我們可能認為,比瑪麗大不了多少的馬薩不應該如此賣命地去工作。我們也可能認為,對那些擠在狹小的農舍里缺衣少
食的孩子應該伸出援手。然而,我們不能認為,書中不這樣想的人物就是徹頭徹尾的壞人。
在我看來,只有跟著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含義。這就是我常說的:不要用眼睛去讀。
我的意思是說,不要用今人固定的眼光去閱讀,而要回到故事發生的年代,用那個時代人的眼光去閱讀。
在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創作《秘密花園》時,很多人認為,窮人也好,富人也罷,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也就無法改變,因此,也就沒
有必要因此而傷感。這恰恰就是書中人物的處世態度。
然而,更重要的是,伯內特創作《秘密花園》的目的,不是為了揭露瑪麗和馬薩之間的階級差異。她寫的是一個自私自利、郁郁寡歡的女孩和一個嬌生慣養、可憐兮兮的
男孩的故事,寫的是他們兩個人生活當中缺少愛的故事。當他們找到了友誼,找到了需要照料的花園,也就找到了健康,找到了幸福。
注意到瑪麗的日子比馬薩的好就夠了。如果硬要把這種差異變成這本書最重要的內容,那純屬于不得要領。那也就意味著,我們閱讀此書的角度出了問題。
尤其是,這本書并不古老。如此說來,應該如何去讀《伊利亞特》呢?書中到處都充斥著暴力、血祭、擄掠、眾神、妃嬪等。阿基里斯因為奴隸被帶走了便大發雷霆,僅憑這一點,就無法讓現代讀者對他產生同情。當他靠著殺死所有特洛伊人來證明自己重回正軌、改過自新時,我們會覺得他十分邪惡。誠然,荷馬時代的觀眾不會那么去想,但是,我們會的。
因此,對于我們這些沒有生活在古希臘的讀者來說,這部偉大的史詩能帶來什么啟示呢?
很多,很多。前提是,我們要用古希臘人的眼光去讀。是的,必須是古希臘人古老的眼光!
阿基里斯摧毀了他最珍愛的東西——他一生的朋友,并且,因傲慢戰勝理智而過早地死去了。偉人也要學會低頭。憤怒是魔鬼。總有一天,我們要面對自己的命運,眾神也阻擋不了。《伊利亞特》中有很多有用的教訓,如果我們是用21 世紀人的眼睛去讀這部作品,那么,就會錯過很多很多。
如此說來,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必須認為書中人物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當然不是。我認為蓄奴及屠城的行為都該被譴責。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楚,荷馬時代的人不會那么想。所以,如果我們想讀懂《伊利亞特》(的確值得讀懂),就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那就是:對書中人物來說,暴力、奴役、殺戮、復仇都是正當行為。
《語文課:如何輕松理解偉大作品》,托馬斯·福斯特 著,江美娜 張積模 譯,后浪出版公司旗下童書品牌浪花朵朵 出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