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杏林春暖,專注患者;四十年的仁智仁心,胸懷社會。作為師者,他貫徹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家風范;作為醫者,他兼具著“仁心仁愛仁術”的博大情懷。教學、科研、臨床、公益……他的腳步所及之處都深植著專業與匠心的印記,凡心所向,素履而往,不忘初心,守護生命。——題記
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王斌全考入山西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從一名懵懵懂懂的大學生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和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院長,漫長的40年,王斌全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醫學事業。
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王斌全從大學畢業后就留校任教,40年來為學生們講述了無數的精彩課程。直至當了副院長、書記、院長后,他仍然為新生講入學后的“第一課”,一講就是20年。
“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必須有一桶水。”這是王斌全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他看來,要想做個好老師,就必須在知識結構方面博而精。他不僅完成了醫學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習,還利用業余時間獲得了山西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太原理工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赴德國洪堡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訪學,并在清華大學完成了MBA學位,在北京大學讀完了“國學”。
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鑄就了王斌全在山西醫科大學廣為流傳的幾個第一:1995年,他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當年山西衛生界最年輕的教授;1998年在省內第一個開發并應用CAI課件、第一個主辦中青年教師多媒體講課比賽的系主任;教學改革科研項目和教學改革獲獎成果數目全校第一。
上世紀末,王斌全分管臨床教學工作。當時,臨床醫學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系統規劃、教學模式單一、教材建設不能滿足需求、評價系統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在認真調研、廣泛走訪的基礎上,王斌全確立了基于布盧姆教育理論的“素質教育為根本,創新能力為核心,專業學習為重點,臨床實踐為紐帶”的教學理念,并結合臨床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特點,擬定了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方案,全方位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
經過幾年努力,王斌全和他的團隊在專業、課程、團隊、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實現了山西省醫學教育界國家教學獎項零的突破。臨床醫學專業申報為國家級品牌特色專業,臨床技能實訓中心整合內基、外總、護理實訓中心的資源和學術文化,多學科、多站點配合,獲得“國家級示范實驗室”稱號,《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課程創建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耳鼻咽喉教研室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稱號,麻醉學、耳鼻咽喉學、泌尿外科學、呼吸內科學、普通外科學、婦產科學6個專業獲“國家衛生部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
讓醫學生盡早感受患者痛苦
多年的臨床教育教學實踐使王斌全認識到: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人學”,醫學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個病人,所能做的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王斌全提出了“全面發展、全員育人、全方位服務”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始終被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
為了讓臨床醫學生們盡早地接觸臨床,了解患者、感受患者的痛苦,學會和患者溝通,王斌全啟動了“綠色通道”青年志愿者導診接力活動,在導診的過程中全方位構建醫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體系。這項堅持了20年的活動,共有6000多學生受益。
2005年,由王斌全負責建設的山西醫科大學模擬醫院全面開展醫學模擬教學。
模擬醫院配置了局部功能訓練模型、計算機輔助訓練模型、虛擬現實和觸覺感知系統以及生理驅動型模擬系統,尤其是配備了國際上一流的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超級綜合模擬人(HPS),以其對病人無創、方便、操作可重復、低成本等優勢成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老師們利用各種模擬手段,再現臨床醫學的工作場景,為學生提供一個無風險的學習臨床知識和技能的條件與環境。
醫學模擬教學從醫生接觸病人開始,問診、體格檢查、初步診斷、安排各種檢查,并隨著病情演變不斷向醫生提出問題要求決策,直至確定診斷和提出治療措施,全面模擬臨床診療過程。該實訓中心在2009年獲“國家實驗示范中心”稱號。
在此基礎上,王斌全充分利用模擬醫院的設備和自己培訓的標準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對臨床醫學生進行了十年的客觀結構化多站點(OSCE)考核,并對此做了長期研究,相關研究“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在醫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獲山西省2008年教學成果二等獎。
科研路上精益求精
山西醫科大學耳鼻喉科實驗室的燈很少在晚上12點之前熄滅。在王斌全手里,耳鼻喉科實驗室從一間幾平米的小屋,發展成四層大樓,從只能做基礎的免疫組化實驗,到幾千萬的分子實驗裝備,從只有幾名研究生到專職的科研團隊,從科里一個不起眼的小部門發展為了省級重點實驗室。
針對頭頸腫瘤,王斌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主要有“喉部分切除新喉重建術”“晚期喉癌切緣超微定量研究及臨床觀察”“喉癌的生物學特性與外科治療的相關研究”等。由他主持研究的“喉癌的生物學特性與外科治療的相關研究”項目,從解剖、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學等方面探索喉癌的最佳治療方案與治療策略,在為患者更好地保留喉功能,降低喉全切除率,顯著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質量等方面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王斌全設計并開展的以安全緣為依據的適型喉部分切除術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使很多喉癌患者實現了良好的社會回歸。
2003年起,王斌全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山西省項目14項。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喉癌的生物學特性與外科治療的相關研究》《前顱底腫瘤手術切除與修復的臨床研究》分別獲2007、2003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依托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與山西大學簽訂“聯合培養博士后研究人員協議書”,建立了山西省首家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已中標6項國家博士后基金。2013年,王斌全獲山西省院士后備人選項目資助,重點進行《喉鱗狀細胞癌侵襲轉移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及臨床相關研究》。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給予耳鼻咽喉重點實驗室團隊專項經費進行《miR-1207-5p/SKA3調控AKT2介導糖酵解代謝重塑促進喉鱗癌侵襲轉移的機制與臨床意義研究》。2018年,鼻咽喉重點實驗室團隊中標山西省“1331”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項目。
醫者仁心的踐行者
1996年,一位聲音嘶啞的患者來院就診,經詳細檢查,王斌全確診為一例喉癌晚期病例,按照常規手術適應癥,這位患者需要全喉切除。
當王斌全拿著手術方案和病人溝通時,這位患者先是表現出了極度的抗拒,慢慢地轉為哀求:“大夫,我是山西大學的一名教授,講課說話是我一輩子的事業,不管您用什么樣的方式治療,我只有一個要求:術后能繼續講話,讓我繼續留在三尺講臺”。老教授哀求的眼神讓王斌全無比痛心,也讓治療的大夫們無從下手。全喉切除肯定會失去發聲功能,而部分喉切除術對于晚期喉癌患者勢必會增加復發幾率。患者的這種痛楚和無助讓王斌全下定決心去改變。
為此,他和治療組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反復推敲手術方案,并進行動物解剖模擬實驗。術后效果令人振奮:老教授術后成功拔管,經過進食和發音訓練后又恢復了日常的生活。直到十年后,八十多歲老教授依舊不忘王斌全的醫者仁心。
自從醫從教以來,王斌全從沒有將自己的醫學教育目標局限于學校,他始終認為,醫學就是以人為研究對象,最終服務于人的學科,應當通過醫學基本知識的普及,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身邊的健康常識,不得病、治未病,用醫學教育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2017年,王斌全創辦了“敬畏生命”公眾號,撰寫科普文章,普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相關知識,目前已完成179章的系列科普內容。他從常見的扁桃體病癥和處理方法,談到前沿的手術機器人的作用,一句句風趣生動的語言組成了一篇篇蘊藏醫學知識的科普文章,為大眾帶來豐富的醫學知識與保健常識。此外,王斌全還創辦了《科普微報》及科普微報公眾號圖文和音頻版,以多種形式為公眾普及醫學科學知識,目前收到稿件200余篇,發表150多期,多篇文章還被科普雜志和網站轉載。
王斌全由此榮獲“2017年度山西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特別獎”,給予他的頒獎詞是:“他以醫者的仁智仁心,傳播科學,普及醫學,堅守責任擔當,為三晉大地科技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種熱心科普、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了王斌全作為醫者應該具有的使命和責任,體現了王斌全“行不近俠者不可為醫”的擔當:1998年參加抗洪醫療隊奔赴松花江;2003年參加抗擊“非典”奔赴急診一線指揮戰斗;2008年擔任抗震救災醫療隊隊長奔赴四川茂縣救治傷員……在大災大難的考驗面前,王斌全用人性的溫暖呵護著災區受傷的人,以勇于擔當、善于創新、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服務社會。
雖已榮譽等身,但王斌全對于醫學始終如一的熱情和持之以恒的堅持依然沒有改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