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村,桃李滿園;奉獻講臺,癡心不悔。她以愛崗敬業,樹師德標桿,抒寫了春風化雨的師愛故事;她以積極進取,強師能素養,鑄就了教書育人的楷模榜樣。——題記
她如同秦巴山區的一棵翠竹,沒有高大的形象,卻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沒有春花秋實的爛漫,卻有四季常青的執著。23年前,一份“教二代”的情懷,指引她扎根教育園地,種桃種李種春風。她就是鄧愛華,一位從深山溝里走出來的全國優秀教師。
教壇啟航——她是深山里的教育拓荒者
鄧愛華是一個名符其實“教二代”,父輩扎根鄉村清貧淡泊的身影是她最深刻的童年啟蒙。1996年師范畢業,她被分配到陜西省洋縣北部山區的花園鄉完全小學任教。一排低矮的平房,一面斑駁的木頭黑板,6個老師,50多個學生,成為她教壇啟航的第一站。那年,鄧愛華才17歲。
現實和夢想差之千里,第一要務是解決溫飽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秦巴山區條件非常艱苦:一捆干柴、二斤米、一瓶咸菜是孩子們每周到校的必備三大件。但鄧愛華很快和學生打成一片,一起劈柴挑水蒸飯刷鍋,那時的她,即是老師又是保姆,更是一位貼心的姐姐。
在生活上拓荒,她讓孩子的飯碗香起來。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可不能頓頓吃咸菜,怎么辦?每回一次家,鄧愛華的單車上就會綁滿“貨物”,蔬菜、水果、牛奶等裝滿了“百寶箱”;她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荒坡上開辟菜園,她只有一個樸素而強烈的愿望——讓山里娃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在課堂上拓荒,她讓山溝的歌聲飛起來。當時的鄉村學校教師大多數是民辦教師,而鄧愛華是這所山區教學點第一個專業院校畢業愿意留下的公辦老師。學校一人一個年級包班包課,師資貧乏專業欠缺,能上完語數課程都成為奢望。師范時兼修的琴法和繪畫,難道在這里就無用武之地了嗎?她很快找到了解決的途徑:角落那架落滿塵埃的腳踏風琴,經過她的修理彈奏出山溝里第一縷琴音,把全校學生聚到一起來上音樂課,獨創了屬于自己的復式教學法。上課的情景是如此充滿畫面感:太陽暖烘烘的,周圍是野花、小溪和山巒,學生圍坐在操場上,扎著馬尾的小老師彈著琴,仰著臉的孩子們唱著歌,從《小小牽牛花》唱到《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琴聲像富有了魔力一般召喚山里娃的求知若渴,也召喚著她爛漫盛開的教育夢想,這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旋律,這是世界上最質樸教育。
在校園中拓荒,她讓學校的色彩亮起來。因為孩子的笑容和渴望,她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學校第一次參加了鎮上的藝術節演出,人們驚嘆“山溝溝里竟然出了個合唱團”;她主持升旗儀式,破舊的旗桿上終于升起了鮮艷的國旗;她走家串戶將4名輟學兒童勸返校園;她組織學生走出大山,坐班車翻山越嶺到縣城參與活動……青春的鄧愛華,擦亮了山溝里灰暗的天空。
8年的鄉村教師生涯,讓她的教育夢想扎根在最樸實無華的大地上,綻放著一代中師生奉獻山鄉教育的最美芳華,也成就了鄧愛華教書育人求索不倦的最美“初心”。
愛心陪伴——她是孩子信賴的貼心人
23年的教育經歷,一種熱愛與情感已深深地融進了她的生命里,8000多個日子的默默堅守,把愛給予每一個學生,成為她的職業準則和精神追求。
小霜是鄧愛華帶過最特殊的孩子——那年霜降,年近半百的單身媽媽在廣場看到了被凍僵的小棄嬰,并把這可憐的小寶貝抱回了家。7歲的小霜上一年級啦!歌聲就像百靈鳥一樣動聽,鄧愛華成為她的班主任。養母沒有穩定工作,平時靠做零工領低保維持生活,小霜家庭的困窘牽動著小霜的心。入校第一次文藝匯演,擔任領唱的小霜竟然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鄧愛華毫不猶豫地給她買了漂亮的演出服,小霜媽媽滿含熱淚哽咽著說:“我這娃可憐啊,但你比她的親媽還要親啊!”穿著新衣的小霜,快樂地抱著鄧愛華說:“您就是我媽媽!”
“媽媽!”多么溫暖的稱呼,鄧愛華的心中五味雜陳。從此,她對小霜的幫助再也沒有停止過——買學習用品、課外圖書、衣物食物、補習功課,帶她去郊游、去游樂場,為小霜媽媽介紹工作……鄧愛華用特殊的“母愛”,讓陽光自信驅散了一個自卑女孩的心理陰霾,讓自立自強揚起了這個特殊家庭堅強的風帆。
這種幫助一直持續到小霜今年大學畢業,小霜說她也想當老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多么美好的師生約定!是什么讓一個孩子對教師這個職業如此向往?正是愛散發出來的魅力。鄧愛華就是這樣一位用愛滋養愛、用愛教會愛、用愛贏得愛的“愛之使者”。
星輝,是鄧愛華幫扶的留守兒童。第一次去家訪時,情況出乎意料,租來的樓頂小屋狹小黑暗,星輝一個人在家。奶奶回鄉下收割莊稼,獨自做飯、寫作業、睡覺、洗臉等竟然是一個僅8歲的小女孩經常要面臨的狀況。怎么辦?除了定期探訪輔導,鄧愛華想方設法給她尋找“學習伙伴”,還幫她找到了三位“愛心媽媽”。星輝的學習成績迅速提高,期末考試語文還得了滿分。鄧愛華通過親情書信把試卷和孩子制作的卡片,寄給了遠在天津的家長。家長很快回信,質樸的字跡飽含著感激——我們遠在千里之外,心卻和孩子在一起,敬愛的鄧老師,把星輝交給您,我們放心呀!
愛的故事一直在延續——幫生病嘔吐的孩子清理衛生,給學困生輔導作業,為貧困孤兒送去衣物,把生病的孩子送進醫院……這,就是鄧愛華最日常最平凡的故事。正因如此,教過或沒教過的學生,在校或已畢業的學生,提起鄧愛華總是掩飾不住喜愛,都樂于叫她一聲“知心姐姐”“媽媽老師”。愛心感動校園,美德傳遍鄉里,2010年,她被評選為“感動洋州”人物,組委會授予她這樣的頒獎詞——她離孩子很近,孩子和她很親。師者仁心,師愛無疆,春風化雨,點石成金。在溫暖學生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夢想著色。
潛心鉆研——她是學科教學的排頭兵
2003年,課程改革拉開帷幕,鄧愛華主動請纓知難而上。中師畢業的她,如饑似渴鉆進學海書山。數年來她記錄了數十本自學筆記,寫下了20余萬字的體會反思。她的課堂教學日趨成熟,從鄉村小學出發,到洋縣、漢中,到陜西,甚至走上全國參加課堂教學大賽。
2006年初出茅廬,參加漢中市小學語文精品課展示獲得一等獎;2009年參加全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大賽獲陜西賽區第二名;參加全國教師基本功大賽獲二等獎;2011年代表陜西省參加西部六省“名師之路”教學研討;2012年參加陜西省第三屆小學語文閱讀大賽、第六屆教育資源展示活動獲得一等獎;2013年獲全國“說課與板書”大賽二等獎;2014舉辦個人教學專場;2015被聘為陜西省名師大篷車小語講師;2016年登上“名師大講堂”;2017年國培計劃到榆林、銅川等地送教送培;2018年在“教育與藝術名師論壇”上擔任主講,成為“教育部名師領航工程”馬曉霞工作室核心成員。
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在教學磨礪中,鄧愛華筆耕不輟。《略讀課文之我見》《淺談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策略和方法》等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百余篇論著在省市級獲獎;承擔了4個省級以上課題研究,獲得“全國優秀課題實驗教師”稱號;主持省級規劃課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小學語文創新作業的研究》,取得顯著效果。
與工作結緣最美麗!鄧愛華連續七屆獲陜西省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連續四年擔任“國培計劃”講師;先后被教育部表彰為“全國課程改革優秀實驗教師”“國家課題優秀學術指導”;2011年被授予第五屆“漢中名師”;2012年被授予“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2013年獲得“全國百佳優秀語文教師”;2014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2015年,被評選為首屆陜西省學科帶頭人;2016年獲評“漢中市三一一人才”并入選優秀人才名錄。2017年獲“陜西省教書育人楷模”,擔任第五批省級學科帶頭人實踐導師。
傾心奉獻——她是團隊發展的領頭雁
但為桃李競相開,她把傾心互助作為團隊成長的幸福密碼,2014年由陜西省教育廳掛牌成立“鄧愛華小學語文工作坊”,吸納坊員40余名。她科學規劃放眼未來,通過“校內師徒結對,縣內送教下鄉,室內培訓講座,省內網絡研修,全國交流推廣”的方式,努力打造“有理想愿景,有專業水準,有成長階梯,有輻射效應”的四有團隊。
在線上,她建立網絡工作室,開著直播課打破地域時空的限制;在線下,她和團隊的足跡走遍了陜西的山山水水,智慧灑遍了教育的點點滴滴,最遠到達榆林神木、安康嵐皋和三省交界的寧強縣青木川鎮,所跑路程共有兩萬多公里,近萬名教師聆聽了她的示范課和專題講座,開展送教送培、山區支教、教育幫扶等活動,深入鄉村山區學校一百余所,十幾位年輕教師與她結為師徒。
2017年,鄧愛華工作坊被評為“陜西省優秀校本研修團隊”,擔任國培計劃“陜西省鄉村教師小學語文工作坊”主持人。2018年3月,在寧夏銀川舉行的國培西部項目表彰大會上,鄧愛華榮獲“優秀工作坊主持人”并做大會專題報告,團隊成果被寧夏電視臺、西部教育網等多家媒體報道。近年來,鄧愛華工作坊培養出省級學科帶頭人6位,教學能手15人,指導優秀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150余份。現在,她的團隊人人是骨干,個個是精英。鄧愛華以全新的姿態領跑,真正做到用“鷹”一樣的個人,帶出“雁”一樣的團隊。
堅守情懷——她是平凡執著的播種者
不忘初心,返璞歸真。盡管已經有了名氣,但在學校,鄧愛華還是那個謙虛樸素、任勞任怨的她。評職稱時,她說讓讓年齡大的老師;分辦公室時,她說沒關系我可以擠一擠;家長找人關照學生,她說每個孩子都一樣;分班時遇到問題學生,她說放我班吧,我有辦法;工作緊急任務重,她說我來加班……有人說“傻呀!”是的,她是傻。這種傻是個人利益面前始終以學校大局為重的“傻”;是干好本質工作不計較得失的“傻”;而這種“傻”恰恰是她最值得尊敬和贊賞的“傻”。
帶著這種“傻”勁,鄧愛華一直超負荷工作。2015年,洋縣新建城西小學,為了新校能順利開學招生,組織有意向抽調一批口碑好的名師前去支援,而她便是第一人選。有人說:“新學校離城里那么遠,和鄉下學校有什么兩樣?”也有人說:“一切從頭開始,肯定累!”面臨各方質疑和選擇的艱難,最終組織的信任、領導的期望和責任的驅使,使她義無反顧地放棄城區學校的優越條件奔赴新的崗位——頂著烈日,種花草平操場;大汗淋漓,搬桌子掃教室;迎著朝陽,迎接家長參觀體驗;踏著月光,討論方案準備課堂,經常已是凌晨時分……城西小學順利起航,蓬勃發展的工作氣象得到社會各界贊譽,個人的奮斗融入時代的洪流,這是鄧愛華最大的幸福。
2017年7月,小城之南,漢江河畔,由東咀村小擴建而成的城南學校在等待新的開拓者。為了使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這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農村九年制學校吹響了發展的號角。再次遷徙、奔赴新校的故事在兩年后重新上演,講黨性服從安排,新崗位建功立業,這儼然成為鄧愛華奉獻家鄉教育的神圣使命。
那個暑假,別人放假之日正是鄧愛華上班之時。炎熱的太陽,火熱的工地,飛揚的塵土,無水無電無路的孤島。建設家園揮汗如雨,瘦小羸弱的她變成了一個充滿能量的小巨人,遇到工作密集期,每天休息不足8小時,啃方便面喝白開水她也能津津有味;大家都看在眼里,嘆服在心中——這個令人敬佩的工作狂。
就是這樣一個熱愛教育的工作狂,走出校園,鄧愛華依然以“黨員先鋒”的形象熱心社會服務。她加入了洋縣青年志愿者、漢中市青年義工協會,近年來,她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慈善捐助、社會服務、扶貧救災等社會愛心活動30余次,資助幫扶貧困學生,承擔留守兒童愛心媽媽、女生教育講座、心理輔導課程、社會宣講等20余場次。
隨著個人專業的發展和社會反響的好評,許多省內外名校對鄧愛華伸出了橄欖枝,她一次次婉言謝絕;一些培訓班高薪邀請她講課,都被她不容商量地拒絕;面對這些從不動心,因為她深知家鄉的青山綠水滋養了她,教育的平凡美好溫潤了她,扎根鄉村堅守教育,扛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循師道,守黨性,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初心不忘、愛心陪伴、潛心鉆研、傾心奉獻、靜心為師——這就是用“心”追夢的鄧愛華。雖已年入不惑,但心懷教育的赤子之“心”依然年輕,砥礪前行的步伐依然堅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風無語,師愛永沐。三尺講臺永遠是鄧愛華最摯愛、最豪邁的事業;教書育人是她最浪漫、最鐘情的詩和遠方。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