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現場。左為張彥春,中為主講人朱新明,右為曲池。
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0月8日訊(記者 唐琪)10月8日,由《中國新時代青少年人才成長追蹤培養計劃》項目組組織開展的認知心理學在人類智能領域發展與應用座談會——人類自適應學習系統,在中國老教授協會進行廣泛探討。
座談的主講人是86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朱新明,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共同開展“人類自適應學習系統”研究,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刊物上。西蒙多次邀請朱新明去美國工作,并期望此項目移植美國。
會上,朱新明與其學生、中國老教授協會信息中心主任亞太青少年可持續發展學習中心主任曲池,共同講解了人類自適應學習系統來源與發展過程,如何提升構建自適應學習模型——學習者“學習力”功能提升,朱新明講述應用認知心理學開展“示例演練”教學,在例中學、做中學得到構建自適應學習模型,提升學習力功能,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獲得感。“示例演練”教學被國家列為重點課題,在上世紀90年代廣泛開展。
中國老教授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刊副總編張彥春總結介紹了近年來教育科技發展,講述在全國調研過程中總結教育科研發展意義,并深度探討構建自適應學習模型——學習者“學習力”功能對中小學生發展的益處。
曲池介紹了在清華大學實驗室開展學習者“學習力”功能提升研究發展取得的成績,在座談中講述了關于構建自適應學習模型 “學習力”功能系統的必要性,“學習力”區別于“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學習者已經具備的自身生物智能條件,并已經具備學習新知識基礎條件指數,學習力是按認知心理學系統理論,由視覺、聽覺、記憶、邏輯、感知覺、注意力、專注力、肌體神經元反應能力、腦肌能生理功能等系統共同組成,學習力是區別人與人之間智能條件之一,學習者學習加工過程中,應用自身生物智能條件完成學習程序,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獲得知識后展現的不同語言表達、思維構成、行為軌跡; 座談中描述了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語言表述講解課程知識,學生在接受教師信息過程中的瓶頸與衰減問題,導致學生聽課為什么會出現千差萬異的現象;座談中探討了調研許多學校班級中都有學習成績末尾學的生產生因素,是與“學習力”功能有重要關聯,探討了如何矯正提升“學習力”功能,是改善學生可持續提升學習動機的必要基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