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線上的測試和打標工位相隔的距離太遠,嚴重影響產品的快速傳遞,兩個工位之間的距離可以適當縮短?!痹诠<瘓F的生產車間內,一支年輕的團隊自信又專業地提出了對生產線的改良對策。這支團隊是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公牛學院大三的學生,他們正在公牛集團進行為期6周的改善周實踐課程,直接參與企業真實的改善項目。
去年9月,寧大科技學院正式遷建慈溪辦學,兩個月內與3家地方龍頭企業先后牽手,獲得7000萬元捐資,成立了三個產業學院——公牛學院、慈星智能產業學院和新海學院。探索產業學院建設新路徑,向區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
關注社會需求,在實踐中提升專業能力
新海學院是由寧大科院與新海集團、慈溪醫工所簽約共建的產業學院。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以及全世界對護目鏡的需求量激增。新海集團在擴大護目鏡生產的同時,也把相關的實際課題帶進了新海學院。
傳統護目鏡在功能性和舒適性上存在不足,是否可以改良?新海學院為此舉辦了一場以護目鏡為對象的設計大賽,引導學子們關注社會需求,在實踐中快速提升專業能力。參加比賽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開展調研、反復試驗,設計出了7款改良后的護目鏡設計作品,獲得了主任醫師、學院教授、行業大咖等專業評審團的一致好評。
慈星智能產業學院在學期初將全班分為三個項目小組,由校企聯合導師團隊根據企業所需分別制定任務目標,通過日志匯報、理論評測、項目中間節點評價的方式實行過程管控,最終以項目路演的形式完成期末考核。該“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把實際項目引入課堂,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引企業入課堂,推動師生走進企業
公牛學院的教學模式開創了寧大科院培養人才的新路徑。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僅限于課堂,企業全程參與教學。企業定制課程涵蓋公牛集團高管分享、市場走訪實踐、進駐企業學習精益實戰工具、畢業實習等多種形式。
學院一方面引企業進課堂,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教師走出學校、走進企業。去年,公牛學院分兩批選派10名骨干教師參加公牛集團內部的高管訓練營,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力求課堂更加緊貼產業實際。
除了教學實訓、師資培養,企業還深度參與學校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室和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運行一年來,公牛學院的企業導師積累了780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合作完成了公牛教材編撰研發、優質網絡課程建設、人才行業標準擬定等工作。
此外,慈星智能產業學院已建成移動物聯網工作室、軟件應用與VR工作室、嵌入式系統工作室等3個“智能+X”技術開發工作室。新海學院的《新??萍技瘓F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機電專業群實踐教育基地》獲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提供各項補助,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正值暑假,慈星智能產業學院的學生湯怡婷卻比放假前更加忙碌。她帶著5個同學一起注冊成立了寧波翰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剛成立便接到了一單10萬元的訂單——在微信終端開發一個數字化毛織工業管理平臺。
“原先,客戶的工廠主要靠工人填表、工頭定時統計來進行生產管理?!睖媒榻B,該團隊正在開發的系統,可以幫助企業按計劃生產,工廠內部物流智能化供應,信息流根據生產進度自動推送到相關崗位,從而實現物流、信息流和工藝信息的無縫集成。
像湯怡婷這樣在產業學院學到技術后選擇創業的學生不是個例。慈星智能產業學院在成立之初,便明確鼓勵和支持學生創新創業,為在讀期間創業的學員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并給予項目開發的各項資金補助。
短短一年,寧大科院產業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成效初顯。在浙江省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物理科技創新競賽等省級A類學科競賽中,產業學院學子收獲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
“我們打造的產業學院通過校企深度共建、共育、共贏,使產教緊密融合,激發人才培養的活力,真正培養出社會行業緊缺的接地氣的應用型人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陳君靜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宋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