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教育廳印發《關于啟動實施“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著眼加快建設黨和人民滿意的教育家型人才隊伍,啟動實施“蘇教名家”培養工程。作為全省重要的高層次教育人才工程,“蘇教名家”培養工程與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相比,有何創新之處?“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將如何組織實施?對該工程實施,教育界人士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創新路徑——對應新時代要求培養教育名家
根據《意見》要求,“蘇教名家”培養工程旨在圍繞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培養一批有創造力、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師、名校長、名專家,遴選過程遵循師德師風優先、育人實績優先、吃苦奉獻優先、發展潛力優先等原則。對此,首批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南通市教科院院長陳杰表示,四項優先等原則要求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教師和四個“引路人”的標準高度契合,抓住了名師成長的關鍵維度,體現了該工程的時代性特點。
“《意見》相關要求還體現出教育名家培養的針對性,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在江蘇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具有獨特的江蘇氣象、蘇派氣質。”首批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徐州市高級中學校長秦曉華告訴記者,對應要求,培養對象應努力追求理論有建樹,實踐有成果,師德有口碑,通俗一點說,就是要做到學生喜歡,同行認可,發表觀點,成績不錯,這樣的教師就是發展中的教師,也將逐步成長為社會公認的教育名家。
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與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接續實施的高層次教育人才工程,“蘇教名家”培養工程不僅在方案制定上增強了針對性、凸顯了時代性,而且在培養對象選拔、培養規模和培養周期上都有了新變化。如“蘇教名家”培養工程每年面向全省選拔50人,10年培養500人,每期對象培養周期為3年。遴選對象除面向基礎教育與中職學校的教師、校長外,還增加了教科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等相關人員,并且對特別優秀的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遴選條件放寬到設區市學科帶頭人。
為創新培養路徑,該工程除引領培養對象在鍛造師德、深化教研、創新實踐、擴大影響等方面扎實努力外,還要求其按照“名師-名師工作室-教學團隊-教學共同體-教育教學流派”的發展路徑,制定個人階段性規劃,成立學科性教學研究所等。
“這個路徑設置旨在增強名師培養與區域教師隊伍建設的協同性,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名師成長梯隊。”江蘇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教師工作處處長馬斌告訴記者,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發展機構等將協同做好培養對象的遴選、指導、考核等工作,并以工程實施為抓手帶動全省教師隊伍發展。
扎實推進——突出實踐導向協同梯隊建設
為扎實推進相關工作,江蘇省教育廳將成立“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培養對象的指導、考核等重大事項。原“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領導小組”改為“蘇教名家培養工程領導小組”,下設培養工程實施辦公室,掛靠在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辦公室在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指導下負責培養工程的具體實施,做好協調管理、方案制定、專家選聘、活動交流、總結考評、典型推廣、項目研究等工作。
“在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推進期間,我們實施了九大系列培養計劃,如‘催生教育主張——培養對象理論素養提升計劃’‘推動教育創新——培養對象實踐模式構建計劃’等,在高層次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倪娟告訴記者,除總結相關經驗接續做好培養對象的培養外,還將進一步強化培養對象的自我規劃、自覺努力、自主成長等意識和能力,采取主動探究與專家指導、實踐錘煉與理論提升、個人發展與團隊共進等方式,促使其對標教育名家要求,不斷努力、奮發精進。
為豐富培養路徑,推動培養對象差異化發展,《意見》明確,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將根據培養對象各自的特點,研制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要求每個培養對象至少在本地掛鉤一所薄弱學校,組建幾個師能提升工作坊,形成若干特殊學困生學習改進方案等。
“有統一要求、機制保障,又提倡個性化發展,突出實踐導向,彰顯了‘蘇教名家’培養不僅看重成果,更要看到其服務教育、引領同行、提高質量的實在行動。”首批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師培中心教授王高表示,建立培養對象與鄉村薄弱學校等掛鉤制度,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民生工程,不僅有利于薄弱學校的發展,也能給培養對象提供施展才華、擔當責任的舞臺。
“建立培養對象與鄉村薄弱學校等掛鉤制度,是非常接地氣的路徑設置。”秦曉華說,近現代卓有影響的陶行知、晏陽初、陳鶴琴等教育名家都是扎根鄉土的表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了解社會的真實狀況,才能深切感受孩子的求學渴望,才能獲得推動教育發展的原生力量。“當然,掛鉤有硬掛鉤,也有軟掛鉤,希望在實施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設置,讓這種掛鉤硬起來、真起來。”
示范引領——涵養江蘇風格形成蘇派特色
為做好工程的組織實施,《意見》提出,要構建協同機制,加強省市協同管理,建立過程考核與動態淘汰機制,各設區市教育局要配合省教育廳每年對培養對象進行實地和線上的過程性考核,通過考核者進入下一年繼續學習,三年期滿進行終期考核。
在倪娟看來,建立逐年考核機制與強調培養對象要“自己規劃、自覺努力、自主成長、自我實現”目的相同,那就是培養對象一定是要主觀上有活力的,而不是把其視作一頂榮譽帽子,評上了不想學。只有不懈追求自我發展,自身成長后服務于江蘇教育和區域發展,并積極在教師成長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蘇教名家”。
“工程實施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也能起到示范作用,如放寬優秀青年教師的遴選門檻,就有利于增強青年教師的成長內驅力。”江蘇省“教海探航”專家型教師發展培訓項目學員、連云港市蒼梧小學教師樊偉說,作為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要想走得高走得遠,既要提前謀劃,明確目標定位,找準發展方向,又不能局限于自身發展的一畝三分地,而要以積極的姿態、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成就學生,做一個有想法、有成就的好老師。
推動名師發展,促進隊伍建設,涵養“江蘇風格”是工程實施的目的和追求。那么怎樣才稱得上是“江蘇風格”,又怎樣在實踐中涵養呢?“江蘇風格、江蘇特質應該是多元的,蘇派文化本就是水性的,包容,柔軟,豐富;隨物賦形,情態各異。”秦曉華認為,“蘇教名家”可以有共同的價值追求,“但更要有個性化的教育教學主張和實踐,有自己的樣子”。
“‘蘇教名家’應以有厚德行、有敬畏心、有真才學、有大格局為追求。”陳杰建議,可以從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的結業名師中遴選部分導師,發揮傳幫帶作用。此外,要抓實培養對象的師德養育,先“育人”再“成家”。在此基礎上,引領培養對象從課堂、學校出發,扎實走好每一步。
省教育廳副廳長潘漫說:“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教師和四個‘引路人’要求,通過實施‘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努力促進具有江蘇風格、江蘇特質的教育名家的產生與成長,并以此帶動全省教師隊伍發展,為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形成‘為全國發展探路’的江蘇方案、江蘇實踐和江蘇經驗。”(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李大林 通訊員 何剛 湯文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