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高質量發展”成為不少地區和學校研究、思考教育問題時的一個熱詞。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部署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標志著基礎教育進入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階段。隨著2020年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從2021年起,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也將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值得思考的是,在經濟領域,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需要一系列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高質量發展又意味著什么呢?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樹立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抓好哪些關鍵問題?如何推動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厘清的重大問題。
近日,記者就此專門采訪了分管基礎教育工作的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鄭富芝。
必須站在國家立場、人民立場、黨的立場來討論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問題
《人民教育》:富芝副部長,您好!很高興就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問題采訪您。我們知道,基礎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去年7月,您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就說到基礎教育進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階段,當時提出這個論斷的依據是什么?
鄭富芝:確實,中國基礎教育已進入以質量為核心的新階段。為什么這樣說呢?一是教育自身發展需要。2019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已達94.8%,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3.4%,高中階段普及水平達89.5%,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學前教育也將基本普及,下一步總體講重點是提高,轉向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家長期盼。“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家長對“上好學”的訴求自然就上來了,為什么“擇校熱”高燒不退、為什么校外培訓治理這么難?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需求推動的。三是國家戰略要求。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主要大國之間競爭的加劇,讓全社會對高素質人才、拔尖創新人才的渴求十分強烈。
《人民教育》:在很多地方和學校,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研究討論的熱點。請問,要準確把握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需要注意什么?
鄭富芝:這是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要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準確把握內涵,首先要解決好立場和站位問題,其關鍵是要深刻認識教育的屬性。
一是政治屬性。核心是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教育塑造著一代代人的價值觀念,對任何國家來說,教育都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關系著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把握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更自覺地去理解“立德樹人”,把好“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方向,切實把教育的政治功能發揮好,把意識形態陣地守好。
二是制度屬性。教育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帶有相應的制度屬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教育是個人發展的重要基礎。把握了這一屬性,就能自覺地把握我們教育的本質,時刻想到我們辦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征和要求。有一種觀點值得警惕,有人說市場經濟應該優質優價,公立學校是保基本的,應該把私立學校辦得更好,讓有錢人讀私立,西方國家很多都是如此。這種觀點顯然沒有考慮到教育的制度屬性,如果按照這種思路發展下去,最后演變成有錢才能讀好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怎么辦?因此,公辦民辦學校都要辦好,我們的教育要為所有孩子的成長成才奠基。
三是社會屬性。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通過教育提供平等的流動機會,可以防止階層固化,避免貧困的代際傳遞,如果教育一旦失去公平,必然會損害社會公平。因此,必須始終堅守教育的公益、普惠、公平性,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維護教育的公平,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是人民屬性。教育是最受關注的民生工程,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有所成就。把握了這一點,我們就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的理念,堅持人民立場,多從家長、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概而言之,必須站在國家立場、人民立場、黨的立場來討論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問題。以上四種屬性,可以看作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坐標,只有把握好,才能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人民教育》: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坐標。從宏觀層面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質量”就不僅僅是育人的質量,還有發展的質量,公平的質量,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質量。您的這一見解確實豐富了我們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科學的教育理念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人民教育》:那么,在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教育理念?
鄭富芝:科學的教育理念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不是固定不變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變了,發展理念就自然要隨之而變。孫春蘭副總理在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穩定性,因為人的成長規律是基本穩定的,但理念也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面對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這里我想強調三個理念。
《人民教育》:哪三個理念?
鄭富芝:一是“有教無類”。基礎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每個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是每個適齡兒童少年的權利和義務。有的學校強調“集天下英才而育之”,我就在想,如果不是英才怎么辦?難道就不管了嗎?更有的學校通過考試掐尖招生,這說明“有教無類”的觀念講了兩千多年,現在還沒有完全落實好。我們必須樹立“全納”的思想。樹立了這一理念,我們就會更加自覺地推進教育公平,特別是對家庭貧困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殘疾兒童、留守兒童等,更要給予特別的關注,要解決有教無類、一視同仁的問題。
《人民教育》:有教無類,在當下尤其有針對性。因為我們還是有不少學校熱衷于靠搶生源來提升聲譽,而不是靠辦學質量。
鄭富芝:所以我們今年強力治理招生領域的亂象,堅決推行公民同招政策,引導學校不挑生源,回歸本源,踏踏實實研究如何提高培養質量。
《人民教育》:這一政策在基層引起了很大反響,可能會有陣痛,但長遠看是有利于基礎教育整體良性發展的。那么您剛才談到的第二個理念是什么?
鄭富芝:二是“素質教育”。這是個永恒的主題,重點是要把握新時代的新內涵。第一點,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應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培養,當前勞動教育是最大的短板,必須加快補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中央經過慎重研究,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第二點,素質教育如何實施?絕不能靠單純灌輸知識、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我們提出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為落實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樹立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就會主動變革課堂教學和考試評價方式,讓教育教學與學生思想、生活、學習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直接體驗相結合,與廣泛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相結合。
《人民教育》:您想強調的第三個理念是什么呢?
鄭富芝:三是“因材施教”。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并努力實踐“因材施教”。今天,我們的基礎教育是面向大眾的普及教育,學生的天資稟賦、個性特征、興趣愛好、職業取向各不相同,家長對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這就要求教育應盡可能提供更多的選擇性。有一位知名校長找我,說要辦一所學校,我跟他說,你能不能辦這樣一所學校:招生時有教無類,不挑學生,進校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把握了這個理念,我們就應該鼓勵學校,在嚴格執行國家基本標準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傳統、辦學資源和生源特點,積極創新,辦出自己的特色;就應該鼓勵教師,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給予分類指導,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教育。
《人民教育》:因材施教一直都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而育人質量一定意義上取決于因材施教的程度和水平。這是解決學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所在。現在我們高中學校推行的選課走班,就是在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上實現這一點,也期待未來在各學段都有更高的實現度。
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在四個方面著力
《人民教育》:當前,很多地區都在探索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您認為應該如何推進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鄭富芝:重點在立德樹人、推進公平、注重特色、補齊短板四個方面著力。
《人民教育》:立德樹人關鍵要抓什么?
鄭富芝:立德樹人要抓準方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是事關方向性的大問題。“立德”首先要立大德,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三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樹人”樹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既要有本領又要有擔當,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各地要牢牢把握這個大方向,在完善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上多下功夫,在大中小學貫通培養上多做探索,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人民教育》:推進公平是老話題,在當前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重點是什么?
鄭富芝:推進公平要抓好均衡。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把提高發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斷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新時期推進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優質均衡,不挑生源、關注弱勢、縮小差距。優質均衡,是實現基本均衡后教育公平的新目標。不挑生源,義務教育法規定免試就近入學,中央要求“公民同招”,目的都是讓每個孩子有平等的入學機會。關注弱勢,對家庭經濟困難孩子、殘疾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要給予更多的幫助。縮小差距,這是當前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重點任務。雖然校際差距形成有很多原因,但作為政府必須想方設法辦好每一所學校,這是教育系統堅持人民立場的重要體現。盡管普通高中不像義務教育那樣提均衡發展,但也不是差距越大越好。希望各地在促進教育公平上多下功夫,更加均衡地配置資源,健全招生入學機制,解決“擇校熱”,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努力做到“公平均衡”。
《人民教育》:注重特色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特色發展應在哪里下功夫?
鄭富芝:注重特色要抓牢課改。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學生培養質量,培養學生關鍵是做好“因材施教”這篇大文章。什么是學校辦學特色,最重要的特色應該是做到因材施教,核心是在課程設置和育人模式上下功夫。深化課改,關鍵是要增加課程的豐富性和選擇性,讓每個孩子發揮其興趣和特長。改革要持續,必須有動力,要注重激發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活力和內生動力,注重創新、充滿生機。還有一種現象要改,長期以來一些學校重點關注的是學習成績位于前20%的學生,今后我們要特別關注“后20%”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更有針對性的幫扶,讓每個孩子在學校都能有所發展。希望各地在如何做好“因材施教”上深入探索,在激發學校辦學活力上多想辦法,支持每一所學校都辦出特色,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適宜的發展,努力做到“特色發展”。
《人民教育》:也就是說,每個學生的發展質量提高了,我們的教育質量也就得到了整體提升,從這個角度看,因材施教的確太重要了。那么補齊短板又指什么呢?
鄭富芝:補齊短板要抓住實踐。我們要始終堅持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這一方針不能動搖。中國的教育有很多優勢,我們的學生在學科知識方面普遍比較扎實,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短板,創新精神不夠,實踐能力不足,在“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方面還需要加強。今年上半年,中央出臺了勞動教育文件,教育部印發了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就是要補齊“五育”中“勞”這個短板。通過勞動實踐的體驗,凈化心靈、培育精神、塑造品格、提升能力。希望各地在補齊人才培養短板上多下功夫,探索勞動教育落地的有效舉措,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努力實現高質量的“素質教育”。
《人民教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其實是個宏大的話題。今天的訪談,您從立場、站位、理念、抓手等方面給我們做了深入剖析,為戰線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提供了非常有針對性的指導,讓我們深受啟發。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作者:《人民教育》雜志記者 余慧娟)
來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2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