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6月2日訊(記者 林煥新 歐媚)今天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對2020年的中國語言生活從不同角度作了翔實反映。
2020年,新時代第一次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以及20多個部委的公文都涉及到語言文字工作,反映出黨和國家對語言文字事業的高度重視。這一年,我國語言文字工作戰線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穩中求進、砥礪前行,扎實推進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語言學人利用專業知識,探討疾病命名,關注疫情中的語言使用,依托《語言戰略研究》等期刊推出應急語言研究專題,出版應急語言研究論文集,第一時間組建“戰疫語言服務團”,開我國應急語言服務實踐之先河,表現出當代中國語言學人服務國家的學術擔當。《報告》所作的回顧和進一步的思考,對今后語言學界服務社會有積極的借鑒和引導意義。“新冠肺炎”得名的前前后后,詞述武漢“封城”的日子,響徹全國的“武漢加油”,疫情防控中的硬核標語、花式廣播、方言喊話等,充分體現了語言文字在聚人心、匯民力上的重要作用,展示出中國人民在重大災難面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
2020年,我國語言生活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報告》一如既往地收錄分析那些刻入時光年輪的年度字詞語,揭示了新詞語里的社會記憶、流行語里的中國與世界、網絡用語中的生活百態。
《報告》持續關注語言生活熱點,深入分析我國第一部《民法典》的語言使用情況,助力提高立法質量,幫助理解法典內容。《報告》聚焦北京2022年冬奧會,介紹包括創新語言服務管理、開發冬奧運動術語庫、研發智能語言服務系統、建設語言服務志愿者隊伍等在內的語言服務和打造語言環境進展情況。《報告》關注受到疫情沖擊的國際中文教育,各方力量積極應對,整合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手段,打造線上教育新形態。《報告》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要倡導樸實的語言教育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應引導學生樹立良好文風。《報告》還分析討論了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蘊含的中華文化內涵。
《報告》高度重視語言生活調查,描繪了長三角制造企業的語言景觀、浦東國際社區的語言生活、云南高校南亞東南亞語專業教育現狀、香港語言景觀中的語言使用狀況,調查了粵港澳大灣區醫療領域語言能力需求、澳門平面媒體中的語言話題,對我國各地、各領域的語言規劃和治理提出建議。建議充分認識語言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強城市涉外語言治理體系建設等。
《報告》繼續跟蹤和關注臺灣的語文生活狀況,還對國外應急語言服務狀況、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英語新詞新義、年度語言政策與規劃國際會議主題、語言政策與規劃類國際期刊進行了介紹和分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