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黃璐璐)6月5至6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高校智能制造工程課程建設研討會暨《智能制造導論》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是在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專業建設進入再深化階段的大背景下召開的,梳理了困擾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的眾多問題,并研討了制造領域破解“卡脖子”技術問題的總體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李伯虎、盧秉恒、柴天佑與來自全國200多所高校與部分企業的400余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周濟院士在報告中指出,智能制造是一個“大系統”,貫穿于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也是一個“大概念”,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對中國而言,智能制造應發揮后發優勢,采取三個基本范式“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一方面,實事求是,因企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企業的技術改造、智能升級;另一方面,堅持“創新引領”,可直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高打低”,走出一條并行推進智能制造的新路。
李伯虎院士重點從智能集成制造系統的建模、仿真與系統優化等方面,系統闡述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要點與實施方案,并提出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研究動向。他認為,構建智能集成制造系統,就是要促使制造全系統及全生命周期活動中的人、技術/設備、管理、數據、材料、資金及人流、技術流、管理流、數據流、物流、資金流新的集成優化,從而實現高效、優質、節省、綠色、柔性、安全地制造產品和服務用戶,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目的。
盧秉恒院士闡述了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推進我國離散型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以及建立離散型制造的智能工廠的技術方案。他指出,大數據共享時代下,建設離散型制造的智能工廠面臨著數據共享引發的利益沖突問題、智能制造的軟件設計與軟件共享的問題、中小型企業人才缺失的問題、行業標準的制定問題等。
柴天佑院士在報告中從流程型制造關注的核心問題出發,從工藝優化、智能控制、生產調度、設備運維、質量檢測、能源管控等方面,指出了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廠的重點建設方向,以示例形式說明流程型智能工廠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現狀并展望未來的智能化發展方向。
據悉,為了推進智能制造領域的人才培養,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和有關高校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強強合作,打造全國首套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新形態教材《智能制造導論》,為培養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做出貢獻。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