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子不高,一身使不完的勁兒,平時對學生很嚴厲,但學生私下里都叫她“小美”,這稱呼里一半是敬意,一半是溫情。她就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牙克石第二中學教師——張富美。2024年,她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
提燈引路 35年薪火不盡
三尺講臺,一站就是35年。
1989年,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師范畢業的張富美毅然回到家鄉,扎根基層。“成為一名老師,其實是把小時候的理想變成了現實。”張富美說。
“別人總覺得教育是三言兩語,其實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張富美說。她曾經想過放棄所謂“屢教不改”的學生,但轉念一想,也許自己的堅持,會幫助學生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每到這時候,就告訴自己必須要有耐心。”
帶著這份全心全意為學生著想的心,張富美慢慢知道了怎么和學生、家長相處。
畢業多年的學生趙中楷回憶起張富美,會用“理性、嚴格、但是有親和力”這樣看似矛盾的形容。他說,張富美總是能精準捕捉學生的心理,平時對他們要求非常嚴格,可一旦情緒有波動,她總能第一個察覺,適時給予鼓勵。“我考高分的時候,張老師對我很嚴厲的,成績退步了,她又給我很多肯定,果然下次考試我又拿回了第一。她總能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提供幫助,這就是張老師的個人魅力,明明很嚴格,卻不讓人覺得疏遠。”
張富美說,其實和學生相處沒有那么復雜,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秘訣就是以真心換真心。在她心中,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不同質化的個體,未來的路不盡相同,也不必相同,重要的是努力做到自己的上限。
這和她教的數學學科“不謀而合”,如果每個學生都是一道數學題,她希望幫助找到那個最優解。
錘煉技能 授業解惑的明燈
對個體差異的尊重,貫徹到了張富美的教學工作上。她認為教授知識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頑固守舊,要時常研究,常講常新。
“傳幫帶”是張富美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她積極承擔為年輕教師進行教學指導的青藍工程工作,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在她悉心指導下,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教育教學骨干,為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青年教師張亞男對張富美的第一節課印象深刻,她記得那是一節習題課,張富美并沒有按照順序講題,而是根據相關聯的知識點跳躍性講解。張亞男說:“專業性強,不照本宣科,工作幾年后,我還在借鑒張老師的一些講課方式,教學上碰到需要權威解答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去問張老師。”
“對老師來講,光教學不研究勢必很膚淺,光研究不走向講臺肯定是空話。”張富美說。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她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撰寫多篇論文,其成果得到普遍推廣。她多次在全市繼續教育和骨干教師培訓會上講座,為廣大教師傳經送寶。她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多次參加“國培送課下鄉”活動,為更偏遠地區的教師送教上門。
個人微光 點亮希望之光
張富美是個“姐味兒”很重的人,身邊的同事見了她都喊“姐”“大姐”。和她共事多年的李偉說,同事之間有需要她幫忙的事,她永遠都不求回報,傾囊相授。有一次她去比賽,張富美抽出自己的時間幫她練習,給她建議,把她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從來不藏著掖著,也不怕你搶了她的,就是那種盡力把她會的全都教給你的人。”李偉說。
每屆新入學的學生都盼著能進她帶的班,在孩子們心中,她是良師,更是益友。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她堅持家訪,與家長們像朋友般相處,及時溝通學生情況,調整教育方法。
有學生因為家庭殘缺導致性格孤僻易怒,張富美知道她只是在發泄無處安放的情緒,于是一點點引導,幫助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張富美說:“我最擔心的事,就是學生以為所有人都放棄了她。后來這個孩子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我替她感到開心!”
每次說起這樣的事例,張富美發自內心的高興。她用愛和責任,點亮了一個個孩子的希望之光。
點滴付出的背后,是張富美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高度責任感。多年前,張富美的學生寫過一篇關于她的文章,題目叫《嚴師慈顏》,那是一張來自2004年的舊報紙,距今已經有20個年頭,被張富美好好珍藏到了現在。
“這就是我的人生意義吧,做一名好老師,僅此而已。”張富美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特約通訊員 蘇勤)
張富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 內蒙古教育廳供圖
張富美為年輕教師進行教學指導 內蒙古教育廳供圖
張富美組織校園文化活動時和學生的合影 內蒙古教育廳供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