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和普及宣傳,是新時代歷史學專業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使命擔當和重要路徑。2019年以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專業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主線,以培育民族歷史研究的“中國學派”為目標,推進學科專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的“四新”模式。
樹立教研轉型發展新理念。專業以國家“十四五”重大文化纂修工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為契機,樹立教學與研究的新理念。一是以該工程推動民族史研究從區域族別史向共同體史轉型,深刻揭示中華民族具有的命運共同體性質、整體性特征,以及多元與一體的辯證統一關系,形成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二是以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為指導,梳理民族史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盲點,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的改革方向。三是建設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研究虛擬教研室),整合全國主要民族史教學科研單位力量,為教學科研一體化、融合式、數字化轉型提供組織保障,開辟網絡新空間。
重構課程與教材新體系。專業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為主線,重構課程與教材的新體系。按照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優化歷史學課程結構和內容,突出中華民族整體性、一體性、交融性的講授。一是推動“中國民族史”課程群整體轉型。改變傳統區域族別、民族關系的敘事框架,按照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發展線索,重新設置章節、體例和內容。二是各類史學課程有機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元素。中國古代史類課程注重中華民族起源、形成和發展史,中國近現代史類課程注重中華民族復興史、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史,世界史類課程注重世界民族問題、中外文明比較。三是參編首部統編教材《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完整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體系,修訂出版《中國民族史綱要》等北京市精品教材。
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路徑。專業以國家級史學人才培養計劃為牽引,探索拔尖人才培養的新路徑。開展“歷史+民族語”“歷史+民族學”“歷史+大數據”等學科交叉培養以及項目制、導師制、本碩博連讀等機制改革。一是利用國家文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強基計劃試點,培養掌握滿語、蒙古語、藏語、察合臺語等少數民族語言,能夠利用多民族文獻、民族圖冊等闡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緊缺人才。二是建立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新機制,有機嵌入民族學、人類學、宗教學等學科理論方法,建立史料數據庫中心,指導學生運用數字人文方法解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三是建好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社會實踐類)“邊疆史地調查與研究”,實施全員導師制、項目制,打造“辛亥革命與現代中華民族意識的基本形成”虛擬仿真實驗,構建體系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實訓機制。四是探索本碩博連讀機制,將強基計劃培養階段前移,讓有志于從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研究的優秀學生盡快嶄露頭角。
構建“大思政”宣教新格局。專業以闡釋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導向,構建“大思政”宣教新格局。一是錄制“中華民族歷史”“唐史四講”“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簡史”系列通識慕課,通過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學堂在線、超星泛雅等向全社會廣泛宣傳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二是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民族文化宮等機構的相關主題策展,在報刊發表普及文章。三是以蒙曼教授的“曼行國道”活動為代表,運用“道中華”等新媒體平臺,向公眾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近代中國與土耳其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4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