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將生活在過去。”6月12日,在“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2019校長高級研修班(以下簡稱高研班)的培訓講座上,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專委會副主任余勝泉用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話,作為他的講座《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的結束語。
這次講座,將臺下近6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長帶進了未來的場景,展望了人工智能技術將在哪些方面更好地幫助一位教師開展教學工作。
育人是關鍵:人工智能與教師的未來角色
“人工智能不僅會對社會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也會對教育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未來教師工作的40%左右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余勝泉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研究者可以通過大數據對青少年情感、知識認知網絡進行全面模擬仿制,通過數據了解青少年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個體發展特征,實現自然語言交互形態的“智能導師”服務。
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余勝泉闡述了未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共有12個方面。其中知識性的講授、傳授性的教學,百分之七八十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育人性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增強,這一切都要求教師的日常工作形態發生實質性、結構性改變,不斷提高人機結合的教育智能,“在人工智能時代,育人的能力會越來越重要,人工智能的時代應該關注學生的靈魂和心靈”。
西安新知小學執行校長王琦在學習心得中寫道:“當技術的應用變革傳統行業、沖擊現有的生態圈時,未來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人與機器的競爭。作為教師,我們唯一能領先于機器的就是創新性育人,我們的工作將會更具有挑戰性,我們需要具備更為全面和綜合的知識體系,能夠從心理、生理多方面組織學生認同這個世界、認識周圍的事物……”
學習有方法: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進展及啟示
這次活動中,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中心主任陶沙帶來了腦與認知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這些成果對于“學生如何學習”的啟示。
陶沙的研究領域是兒童青少年的認知和語言學習,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個體和影響因素以及中國生態文化環境下兒童發展的機制研究。他在講座中坦言,中國學生學習時間長、效率不高,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把關注點轉移到學習者身上。
近年來的技術發展讓研究者對人腦的學習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陶沙在講座中分享了“學習的物質基礎是什么”“兒童和青少年的腦發育有什么特點,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發育是怎么與他的心智成長、學習關聯起來的”“學習經驗怎么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腦智發育”三個主題,幫助校長分析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的主要問題。
這樣的解讀回答了一些校長在日常教學中的共同困惑,比如孩子身上為什么會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行為(為什么總學不會?為什么總多動),同時也消解了教師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一些焦慮和困惑,讓他們能更理性地去看待閱讀困難、能力差異等現象。
課程新升級:延請名師,深挖內涵,理論實踐相結合
校長高級研修班是“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的品牌培訓活動,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助力校長專業成長。前兩年舉辦的研修班受到參與校長的廣泛好評,第三期研修班進一步深挖內涵、優化課程、豐富內容和形式,給校長們帶來了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更扎實的學習收獲。
第三期研修班除了作為“重頭戲”的人工智能和腦科學在教育領域的相關前沿研究成果之外,也保留了廣受校長們歡迎的“經典曲目”——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教師管理與師德建設處處長黃小華為學員解讀《新時代全面落實十項準則,提升教師隊伍師德素養和能力水平的政策走向》,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小學校長何哲慧分別做了《兒童成長講“五養”》《家校合力,打造陽光校園》講座。
“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永勝提出,新時代校長的歷史使命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了這個歷史使命,學校文化教育要“落位有根”,學校的文化要有依據,核心文化要表述一致。
“校長是學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要植根教學,做好課程改革和建設;校長要做好管理、善待教師,只有善待教師,教師才能善待學生、家長,我們的育人才能落地。”劉永勝說。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